电影《华盛顿邮报》反映新闻自由的重要性

图文来源: 互联网 (仅供参考)

发表于: 2013/05/14

708 views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电影♦《the post 华盛顿邮报》(1h55, vdcc-8)以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泄露事件作为背景,讲述新闻媒体为维护公众的知情权,无惧威胁与阻碍,揭穿政府试图掩盖的真相与谎言。梅莉·史翠普、汤姆·汉克斯等主演。备份《the post 华盛顿邮报》(xcvod)

纪录片♦《最危险的记者》(, m},ben bradlee是《华盛顿邮报》的前执行主编,被称为是美国“最危险的记者”。水门事件

美国新闻网站 www.vox.com
美国全国最大的报纸 《华尔街日报 Wall Street Journal》(https://cn.wsj.com/)、《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https://cn.nytimes.com/)、《今日美国 USA Today》、《金融时报 Financial Times》、《华盛顿邮报 Washington Post》、《奥马哈世界先驱报 Omaha World-Herald》和《美国银行家 American Banker》、《纽约邮报 New York Post》、《纽约客 New Yorker》、《西雅图时报 Seattle Times》、《旧金山纪事报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加拿大主要媒体,比如国营媒体加拿大广播公司英语CBC和法语的Radio Canada,私营电视网CTV,罗杰斯媒体公司和环球电视网联合致信加拿大联邦政党和各省政治党派,通知他们如果发现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在其政治广告中使用加拿大媒体播放过的音频和视频内容,则他们的政治广告将被禁止播放。
这一加拿大主要媒体共同签署的信件说,未经授权使用媒体播出过的音频和视频作为政治党派的广告内容危及了媒体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这是一个已经存在多年的问题。加拿大联邦和省的政治党派过去对媒体的这些抱怨只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依然我行我素。加拿大媒体考虑过上法庭打官司控告政治党派侵犯版权,但最后还是选择了用拒绝播出有侵权行为政治党派的广告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加拿大全国最大的报纸《环球邮报 The Globe and Mail》、《全国邮报》
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 www.rcinet.ca,微信ID:radio-canada
加拿大中文电台 http://www.am1470.com/
Vancouver英语电台CKNW
https://www.ctvnews.ca/
https://www.citynews1130.com/

杂志:《滚石 Rolling Stone》、《时代》、《经济学人》(http://www.economist.com/)、《Business Insider》、《大西洋 The Atlantic》http://www.rue89.com/ 法语新闻网站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

▼中国对国际媒体的驻华记者有严格管理政策,外国记者来华之前先向当地中国使领馆申请「J-1」签证,在30日内持所在新闻机构的证明,到公安局办理「外国人居留许可」,每次期限通常为1年,驻华记者在这一年内最少要在内地逗留6个月,而短期采访的外国记者则需申请「J-2」签证,期限则因应「具体需要」批出。此外,记者还要向外交部申请外国记者证,期限通常也是一年。不过,较小型的新闻机构或新闻网站一般不获发记者证。
外国记者违反《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或违反中国法律法规者,视乎情节轻重,将被外交部予以警告、责令暂停或者终止业务,情节严重者吊销记者证,若记者证被注销,其居留许可即在10日内失效,若未能转换其他签证,则该名记者必须在10日内离境。

新华社重大稿件审发流程

media, meiti

(2020-02-25) 几天前美国政府把中共在美国的5个新闻机构定为“外国使团”。这5个新闻机构包括新华通讯社、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中国日报》发行公司,以及《人民日报》发行商美国海天发展公司。美国这样做,其实并不会影响这些机构的宣传活动,只是他们的行动自由受到了一些限制。

2021-03 在中国和英国相互禁止BBC和CGTN在对方国家落地播出的大背景下,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Caroline Wilson)最新发表的一篇题为“外国媒体憎恨中国吗?”的文章,引发了中国官方以及官方媒体的强烈反响。2020年10月出任英国驻华大使的吴若兰,用流利的中文,阐述了她对全球各国媒体在中国生存现状的一些看法。

  在通过英国驻华使馆公众号发表的这篇署名文章中,吴若兰开篇指出:“外国媒体在中国正在被歪曲报道——这掩盖了它们发挥的积极作用。”她援引驻华外国记者协会不久前发布的关于媒体自由的年度报告指出:中国在2020年出现了三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外国媒体被驱逐出境事件。

  吴若兰希望通过她的这篇文章向中国民众解释“为什么外国媒体批评中国当局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喜欢中国。”这位英国驻华大使就此表示:“我认为他们本着诚意行事,作为政府行为的监督机构发挥着积极作用,确保人们能够获得准确的信息,并保护那些没有发言权的人。”

  “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

  随后,吴若兰在文章中阐述了在英国的历史上,媒体为何被称为“第四权力”,监督当时由牧师、贵族和政客组成的英国议会。吴若兰指出:独立的、能够提出挑战的媒体,是“最重要的阶层”。在英国,记者可以“任何话题采访政客,并向他们提出尖锐的问题。”

  文章中,吴若兰也肯定了包括《财新》、《财经》、《新京报》和《北青深一度》在内的中国媒体,秉承‘舆论监督’的原则提供的一些批判性的报道。但是她同时强调指出:不同于外国媒体的是,中国媒体只能在政府允许的条件下进行批判性报道。正如中国国家领导人在2016年所说,“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

  文章结尾,吴若兰用法国费加罗报(Le Figaro)的座右铭:“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收笔,表示希望未来这类来自西方媒体和中国媒体的重要报道可以得到更大的认可。

  中国官媒的激烈反应

  然而,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却引发了中国官媒的强烈反弹。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客户端官方账号“南方Plus”3月6日发表了“中国憎恨外国媒体吗?——对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的回答”。从英国驻华大使这篇文章的各个细节进行反驳,首先文章对吴若兰提出的“外国媒体”提出质疑,发问:“什么叫外国?对中国来讲,就是地球上的其他所有国家。吴大使可以代表英国政府,但显然不能代表所有“外国”吧。一言九鼎为“外国媒体”代言,让人仿佛瞧见“日不落帝国”回光返照的霞光万道。”

  “南方Plus”的文章作者认为吴若兰用“外国媒体憎恨中国吗?”这“区区9个字,就将所有外国媒体一股脑置于中国的对立面,言之凿凿告诉你,只有英国这种老牌帝国主义、纯种西方国家才是‘外国’的代理人。”针对吴若兰提出的“中国在2020年出现了三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外国媒体被驱逐出境事件”,文章回应称:“吴大使巧妙地故意回避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明明是英美(不是外国)媒体作恶在先,却摇身一变成了受害者。”

  “南方Plus”的文章沿用中国官方舆论近期来讨伐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语态,批评质疑其“一系列涉疆报道为何要预设立场、有罪推定,先死守“集中营”“种族灭绝”等错误前提,再无中生有、东拼西凑所谓“罪证”?”包括中国自媒体和官方媒体近期内经常提及的所谓BBC在对华报道节目后期的制作过程中使用“阴间滤镜”和“阴间配乐”。

  中国官媒:“党媒姓党,何罪之有?”

  针对吴若兰提出的“中国媒体只能在政府允许的条件下进行批判性报道”,“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的批评质疑,“南方Plus”的文章反驳称:“党媒姓党,何罪之有?”并强调“中国共产党已经用建党百年来的实绩证明了她的人民属性。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如果有媒体隶属这样一个先进的政党,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言,为人类进步事业发声,那是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凭什么就成了原罪?”

  同时,中国官媒《环球网》也发表了文章,回应质疑这位英国驻华女大使的最新表态。在题为“跟英国驻华大使聊聊‘外国媒体是否憎恨中国’”的文章中,作者表示理解“吴若兰大使此时发表这篇文章,并非是有意挑起中英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新的争论”,而是由于英国媒体BBC最近在采访了一位中国维吾尔族女性后,在没有严格全面核实情况的背景下,做出了有关“中国在新疆对维吾尔族女性进行强制绝育手术,并对维吾尔族女性进行系统性强奸”的报道。《环球网》的这篇文章作者认为:在报道中,BBC的记者和编辑,用特殊的新闻处理手法,赋予了这名维吾尔族女性原本没有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环球网》通过这篇文章向吴若兰表示:“中国人常说,‘朋友来了有美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作者指出:“对于英国政府和人民来说,如果你们选择将中国视为朋友,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是一个热情、充满善意的朋友;但如果英国政府和人民,继续被美国极端保守派的意识形态所影响,在新疆、香港等问题上视中国为敌人,我也相信,中国一定会是一个合格的敌人。”

  吴若兰的坚持

  遭受了中国官媒的“洗礼”后,吴若兰于3月9日被中国外交部欧洲司负责人召见,后者就她发表的署名文章提出严正交涉。 认为“该文章颠倒黑白、操弄双标”,通过官方平台发文“为受制裁的个别外媒鸣冤叫屈,刻意混淆新闻诽谤和新闻监督。”

  这位英国驻华大使通过在中国境内受屏蔽的推特发表回应称:“我坚持我在文章中的立场。并且毫无疑问的是,即将离任的中国驻英大使同样也坚信他在英国主流媒体上自由刊登的170多个作品。”

  而在吴若兰的官方微博或是发表文章的微信公众号上,看不到她对中国官方批评指责的回应。能看到的是她最近和励媖中国及联合国妇女署的代表共同探讨女性领导力议题,鼓励女性员工更好地在工作中充分实现潜能,向中国民众解释英国威尔士的国庆节“圣大卫日”的历史来源,以及她推动环境气候保护议题,在福州文庙探索古汉语意义的视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