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冲了龙王庙 “紫光阁地沟油”闹大了!

图文来源: 互联网 (仅供参考)

编辑: HM

发表于: 2018/01/10

1662 views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7日约谈新浪微博负责人,并责令其对旗下热搜榜等板块作出全面深入整改。新浪微博负责人表示,有关版块从周六起计算,暂时下线一周整改。

1月19日,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一次内部宣传例会上提出,播送电视约请嘉宾应坚持“四个绝对不用”规范:对党离心离德,品德不高尚的演员坚决不用;低俗,恶俗、媚俗的演员坚决不用;思想境界、格调不高的演员坚决不用;、有道德问题的演员坚决不用。总局还明确要求,纹身演员、嘻哈文化、亚文化(非主流文化)和丧文化(颓废文化)的艺人坚决不用。
李小璐出轨事件是这次禁令最直接的导火索,这次的禁令重点加大了对三俗文化的抵制,尤其是对参加网络综艺的艺人,只要有污点、有绯闻的都将会被禁止演出。

2018-01-10 在被上海网信办点名批评热搜产业链后,中概股微博盘初跌2.25%,跌破119美元,收跌1.3%,收报120.10美元,此前1月8日曾触及123美元的历史新高。

“紫光阁”是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紫光阁》杂志社官方微博,《紫光阁》杂志也是国务院系统的重要党刊。
那么“紫光阁”一词是如何和“饭店、餐厅、地沟油”一起挤进热搜榜的呢? 这都要拜最近处在风口浪尖的PGOne的粉丝所赐。

前几天,“紫光阁”官微连续发文,就PGOne音乐作品涉嫌教唆青少年吸毒及侮辱女性一事和其他官方媒体一起做出强烈谴责。这一举动惹怒了PGOne的粉丝们。而他们误以为“紫光阁”是一家饭店的名字......
于是,决定策划了一场人为的“地沟油”事件,想要搞臭“紫光阁”这家饭店。还说要带几个蟑螂过去。
“搞事情”的粉丝信誓旦旦的宣称:“已经联系了淘宝几家买热搜的,明天做一个【紫光阁地沟油】的热搜出来。”

这已经令人窥见网络水军的可怕面目。

“网络水军”并非完全等同于网络暴力。
1、“水军”:原指中国古代的舟师。现指受雇于网络营销公司,专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单日相关信息超20条的用户。
职业发帖者——真正的水军。
2、职能:宣传产品、炒作事件、抹黑或吹捧明星。
3、流程:提前注册几百上千的微博ID——明星经纪公司付费——吹捧和抹黑都用软件直接刷——完成任务后,按条数领报酬。

随着科技的进步,水军的主体也从真人逐渐转变为机器人。
据了解,一个水军公司会用机器模拟大量的社交平台账号,这些账号平时会自己模仿其他真人账号的用户习惯,定时发图片和更新状态,包括语气、标题还有配图,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平时这些账号就“养”在那里,等到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为客户提供刷话题或刷热度的服务。

自2009年第一位被水军刷火的名为“后宫优雅”的微博成功走红之后,微博就成为水军们狂欢的舞台。
只要花些钱买点水军就能挤进微博热搜榜,这是许多艺人“保持热度”的常用手段,也是导致“紫光阁地沟油”能够成为话题的根本的原因。

明码标价! 水军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明码标价,各司其职,各享利润。

微博实时热搜榜一直可以操作,根据热搜榜排名不同,收费标准不一。根据多个渠道报价,热搜榜前3名报价在5-6万元,前5名报价约4.5-5.5万元,前10名约4-5万元,前20名报价约3.5-4.5万元。

2017年1月7日,“紫光阁地沟油”在微博热搜榜排名第11,按照业内收费,此排名收费约3.5-4.5万元。不过,除此之外,话题操作者可能还额外支付了一笔“打包费用”,两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明星、影视等娱乐话题在微博比较容易上热搜,但商业话题操作难度比较大,一般需要大V先发布话题,然后用一堆小号去炒,炒到热搜榜,这样成功率会比较高。”大V与小号的打包费用一般为2万元。以此推算,此次事件操作成本约5.5-6.5万元。

需要指出,花钱购买微博热搜已经成为舆论炒作的常用手段。

起初,微博只需邮箱就可注册,在网上可以买到批量注册的邮箱,据传当时100块钱可以1万个邮箱,最常见的是163、搜狐和雅虎邮箱。水军再用邮箱批量注册微博号,然后用号同时关注一个账号,达到刷粉目的。
但这种方式效率太慢,耗费人工,很快就被更快捷而有效的软件取代。软件可批量注册微博号,有称一个号仅卖2毛钱。此外,也可直接刷粉,200元可刷1万个粉丝。
随后微博更新为需要手机号注册后,水军抓住一个漏洞,通过同一个手机号不停地绑定、解绑,注册3到5个微博号。甚至出现了基于漏洞的注册软件,水军价格也出现暴涨,一个账号从2毛钱涨价到2块钱一个、3块钱一个,达人号5块钱,加V的号15块钱。
在淘宝网上搜索“刷评论”或“刷分”,会发现有大量卖家提供这类服务,这也是此次PGone的粉丝购买热搜的途径。

去年年初,电视剧《孤芳不自赏》(62集)剧方买水军刷好评赖账不给钱,被网络水军讨薪。让水军这一“业内潜规则”,就此成为“明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