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卡、不签字、不给回扣的神奇德胜公司(1)

715 views

德胜用人非常混搭,不管当过大学老师还是干过餐厅服务员,只要品德过关,能度过三个月倒垃圾、擦玻璃、洗马桶的考察,就能入职。“德胜公司不认为一个平庸的博士比一个优秀的木工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总监聂圣哲如是说。

“你不妨写写,德胜怎么还没死啊。”

带着嘻嘻哈哈的随意,聂先生走进位于“波特兰小街”的咖啡屋,我们之间的对话就这么开始了。他并非真有兴趣指导记者的写作,只是以此调侃方式体现其作为企业主的自鸣得意,还有对世俗眼光的嘲弄。

为 了配合拍摄,他难得地穿上了一件有领有袖的衬衫,但是,当他坐在那张铺着红白格子台布的、美式咖啡馆很常见的小桌,端起古董一般的白色搪瓷茶缸,进入镜头 的形象还是显得不伦不类,尤其无法让人确信他就是这家外资企业的老板,而小屋角落里的普通桌椅与书架,就构成了他的办公区域——去官僚化的努力几乎到了夸 张的程度。在这里,员工通常称呼他老聂、聂老师、圣哲先生,除非对外场合,聂老板、聂总一类的称谓是禁止使用的。

这间不足20平米的咖啡 屋承担着多重功能:老板办公、员工休憩、对外接待。“波特兰小街”原本是美式木制别墅展示区,现在的访客几乎没人为了看房而来,他们或是企业主和高管,或 是党政官员,或是学者。这些人要探究这家“还没死”的公司的管理学奥秘,不过从他们的神情不难发现,许多人就如同在观摩一桩无法解释的灵异事件。

“这么一家公司还没死,真是奇怪。”配合摄影师的间隙,老板继续拿自家企业的生死开着玩笑。

是异想天开,还是理应如此?

1997 年,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一片荒野之上,聂圣哲开始创办美国德胜洋楼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在外人看来,这更像一个异想天开的家伙在瞎胡闹——作为把美式木结构 洋楼引进中国的先行者,聂圣哲确立的原则是不做任何广告宣传,也不允许拉关系、搞猫腻,不随波逐流,而且公司提供的服务全部明码标价,绝无弹性空间,就是 要把精力全都放在流程、品质上,凭手艺吃饭。凡此种种,显然都在与中国市场通行的做法作对,就等着旁人看笑话好了。

聂圣哲并非“外宾”, 他参与过90年代初的下海潮,而且是在疯狂的海南岛,彼时彼地,他见识了市场经济蒙昧状态下的野蛮、混乱和荒诞。他也有过在美国求学和工作的经历,虔诚地 研究最发达市场经济的机理,以及支撑它的价值体系。他的头脑不断受到冲击,渐渐意识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基因有太多不适应现代商业文明的成分,必须 经历一个磨砺、改造的过程。回到国内,既然办企业,他肯定要遵循那些理应如此的准则,没什么好犹豫的。

赵雷与聂圣哲是老相识,他也曾在海 南的经商大潮中扑腾,百般滋味都品尝过,这个陕西汉子在德胜创业之初就收到了邀约。对于聂圣哲的乌托邦,赵雷怀有极大忧虑,但又深深地认同和向往,他实在 厌倦了中国式商业乌烟瘴气的一面。最终,诱惑击退了畏惧,这位电脑工程师加入德胜,并大量参与了员工守则的早期制定。

也许与当时在国内并 无竞争者有关,愿者上钩的好事来了,德胜很快拿到了第一笔足够大的订单,并且依靠慢慢建立的口碑,过着衣食无忧的小日子。在聂圣哲看来,德胜能一直秉持自 己的价值观和商业伦理,与产品的高品质有关,也与它的行业领导者的地位有关,做“带头大哥”,可以省去非常多的烦恼。

八百人,八百段文明史

几年之后,德胜因特立独行而名声在外,但仍有相当多的人怀疑这个乌托邦故事的真实性。

朱天鹏做过不止一家工厂的厂长,但都不太长久,经哥哥介绍,他开始了在德胜的试用阶段。那几个月里,他不确定自己会委身于此,倒是很想“当一回余则成”,看看这家公司到底什么名堂。最终,他消除疑惑,甘愿完成人生的重要转型。

一 个叫代波的青年,在深圳工作多年,他所涉及的业务是为一些快餐连锁店生产玩具,公司经常会遇到对方的故意刁难,以此索取个人好处。“那可是顶级的国际品 牌,在中国还是会出现这些。”身为机械工程师的代波无须参与贿赂,但是就本性而言,他厌恶那些不光彩的勾当。他很清楚,这种东西在现实社会几乎无处不在。 听说德胜的特立独行之后,代波保持着持续的关注,既有所怀疑,又希望这样的奇迹真的存在。就如同远程关注一间实验室的操作,他搞到了聂圣哲的电话号码,时 常进行沟通,再后来,他亲自跑到苏州考察,“进入公司的环境,直觉告诉我,这是真的。”

代波辞去深圳的工作,骑着单车来到苏州,他先在另一家企业落脚,为的是“近观德胜”。这是一种要把未来寄放于此时才会有的审慎。很快,他决定申请加入乌托邦企业,操持一份符合他本性的职业。

程 桂林来自黄山,穿着浅色条纹T恤的他身上有一股干练之气,像是受过军旅打磨,事实上,他很早就成了孤儿,初中没读完就跟着姐夫进了施工队,干的是泥瓦匠的 活儿。幼年的遭遇让他颇有自卑感,少言寡语,默默承受。到了建筑工地上,程桂林见惯了工头的驱使、同伴的纷争和外人的鄙夷,那是粗口、泥尘、汗臭相搅拌的 生活,假如不曾跳脱出来回望,他也不觉得那样的日子有多不堪,都已经麻木了。

同样因为姐夫介绍(公司进新人基本都靠熟人推荐),他得以来 到德胜。有过巨大自卑的人,对于他人的眼神格外敏感。程桂林说,刚到德胜时,他仍做泥瓦匠,从同事的眼神里看到的是平等和尊重,和在外面工地、社会上的眼 神太不一样了,这里没有职业的尊卑。老板也会和他打招呼,以那么平和的语气,而且还叫得出自己的名字。

“以前在杭州盖楼,边上就是大学校 园,我就想到自己的人生。我其实属于不想混日子的,所以说(到了德胜)如鱼得水,我作为一个工人很有尊严,很有修养,都很好,(公司)各方面都是使人更好 的。”程桂林一直不是个懒散的人,不过在德胜的工地里,他的认真与勤劳是主动的、是带有愉悦的,“人最需要满足的就是内心嘛,你的人生被人认同,你会有反 馈。”现在,程桂林不再是泥瓦匠,他成了国内采购部的负责人。

黄博亮来的时候,没有程桂林那种向往。虽然也是农民出身,但他家境稍好,二 十出头的年纪,喜欢由着性子来,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便觉得烦躁,因此,差不多半年就要换一份工作,绕来绕去都是在宾馆做事。2003年,已是德胜员工的父亲 把他介绍进来。黄博亮的学历低,也没什么手艺,公司并不挑剔这些,让他从水电工学起,这份大度让他略感意外。

无论父亲还是公司里的其他黄山旧友,都不觉得他能干长久,何况宾馆服务员的劳动强度和建筑行业完全没法比。

开 始到管家中心培训的时候,黄博亮打扫卫生,搞绿化,就发现氛围不一样。“不是每个同事都认识我,却都会亲切地打招呼,‘早上好’,就被这种环境吸引了。没 人小瞧我,不管是生活的还是工作上的(困难),都会尽力帮助,这种环境,觉得(是)应该要留下来的感觉。”浮躁之气奇迹般地消散了,他居然12年没换工 作,现在他可以带徒弟了,还与公司一位同事结婚,生子,过上了超稳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