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 你会跟别人「拼儿女」吗?

443 views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不可能倒流,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所以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享受孩子们成长的过程。王小虎说,很多家长忙于周末把孩子送到各个才艺班,其实让孩子与你多呆一会,让孩子从你身上多学一点东西比去老师那里强,父母的楷模教育对孩子来说是最直接也最无价的。

  “我要杀死你,然后让你下地狱!”6岁女孩宝儿(化名)冲着幼儿园老师和刚跟她发生过摩擦的小朋友歇斯底里地大喊。
  事后,宝儿的妈妈却很镇定地反问老师:“她说这话怎么了? 本来这个世界就是强者生存的,不行就会被淘汰,我女儿是不是班里认字最多的,是不是班里最聪明的?”
  “我实在想不出来才6岁的小朋友怎么能说出这么恶毒的话。”班主任苹果老师说。
  令人吃惊的是,宝儿来自高知家庭,妈妈博士毕业,在一个金融机构工作;宝儿爸爸则是软件开发方面的高手。
  “知识、技能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文化素养就高。”北京教育科学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廖丽英说,这些高知、高薪家长的“心病”一点儿都不少,他们在教育孩子上更容易被“忽悠”、更容易产生焦虑,也更容易把这些负面的东西传递给孩子。
  在人口众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社会环境下,比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程度更让人瞠目的是家长们无处不在的纠结和焦虑。“入园难”、“幼升小难”、“小升初难”……在白热化的升学竞争面前,“变态”的家庭教育反而成了常态。
  而那些一边领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做皮纹测试,一边背着孩子托人情、找路子的“变态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职、高知、高薪的“三高”人员。

小时候拼自己 长大了拼孩子

  毋庸置疑,这些家长的“心病”是孩子。
  马女士在中关村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做公关总监,最近正在跟丈夫闹别扭。
  闹别扭的原因也是孩子。马女士一家住在北京市北五环附近,她主张把儿子送到自己家附近的幼儿园,而丈夫偏要把儿子送到离家几十公里远的公立幼儿园去。
  “其实,我们的矛盾不仅仅在送哪个幼儿园,”马女士说,她丈夫来自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县城,从“小县城到大北京再到全世界(马女士的丈夫是海归”全靠他一个人考过来的。所以,他觉得孩子将来要成气候就得拼学习,他小时候没人给他创造更好的条件,现在他有这个能力了,所以要让儿子上最好的学校。
  马女士介绍,从儿子两岁开始丈夫就给他报了早教班,现在周末要上美术课、围棋课、钢琴课,还有一个半天是在家里上的外教英语课。“现在儿子快上小学了,他正劝我辞掉工作,专心接送儿子,辅导儿子家庭作业。”马女士说。
  很多高学历的父母都走过一条“拼自己”的路,他们一路上靠自己的刻苦和拼搏,在自己生长的人群中“脱颖而出”。
  成功的经验更容易被复制。
  于是,不少曾经“拼”过自己的父母会自觉地走上一条“拼”孩子的道路。
  每年“小升初”激战正酣的时候,一些著名升学论坛上都会有类似“我是怎样打造‘牛孩儿’”的帖子被众人传看。一位家长在帖子中这样写道:“别人拼钱,咱没有;别人拼权,咱没有;咱手里有的只有孩子,所以咱拼孩子。”还有人说:“拼孩子,虽然孩子苦点儿,但是至少孩子还留下了一身真本领,划算。”
  田老师是某著名外语培训机构的老师,她介绍,在北京同样的课程往往是设在西边的班,班班爆满,设在东边的班却招不上多少学生。
  其中的差距很明显:西边是北京的高校园区,这里的家长更相信“爱拼才会赢”。

对社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更注重孩子的人生规划

  很多人都说工人背景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没那么苛刻,他们往往要求孩子“考上大学”就行,而高学历的家长“考上大学”背后的要求可能就是清华、北大、哈佛、耶鲁。所以,很多人说高学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家长对孩子最朴素的期待,无可厚非。而高学历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期待之所以成为强烈的、不可释怀的焦虑其实还源于“他们有能力对社会有更清醒的认识,更能现实地看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廖丽英说。
  杨涛的儿子去年小升初,他的大学同学正好在北京一所不错的中学当校长助理,几个电话过后,同学给他找到了一个共建的名额,通过几轮考试之后,儿子顺利地进入了不错的中学。“我现在想想就后怕,要不是我的同学能帮上我,我儿子现在可能也被派到哪所差学校了。”
  让杨涛受刺激的是,他好友的儿子小学成绩挺好,但这对夫妇就在学校附近的胡同里长大,下岗了在家也没什么社会关系。“小升初”事到临头眼见着周围的孩子都有了着落,他们心急如焚,后来知道杨涛有门路,就登门拜访了。“看着他恳求的目光,再看着塞到我手里的一信封钱,我真不好受。”杨涛说,虽然有心帮他,但是没能成功。从那以后杨涛更坚定了要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去的愿望,“我得时刻拽着他”。
  中国的俗语“龙生龙,凤生凤”其实更符合“三高”家长的心理期待,他们最怕的就是“凤凰窝”里飞出个“三黄鸡”。
  “所以圈子很重要。”一位上市公司老总聊自己的教育观时这样说,他周围不少职位很高的朋友为了不让孩子经历升学之苦,早早把孩子送到国外,“他们认为全球化的时代,孩子只有具有这种国际化的教育背景才能有竞争力,我却不同意他们的观点。”这位有着留学背景的家长坚持把孩子送到中关村的学校,别的孩子上的辅导班他的孩子也上,别的孩子经历的种种痛苦他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承受。他看重孩子身边的同学资源。“随着中国的发展,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到其他国家发展,因此,到时候无论我的孩子在中国还是外国发展,他的竞争对手都有可能是他现在的同学。所以,我就要给他选择最好的中国学校。”
  如此高瞻远瞩的规划,家长能不累吗?践行这样的规划,孩子能不累吗?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风可以吹走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家长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教训浓缩在孩子的教育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样很大。
  虽然儿子已经上了不错的中学,但是杨涛却越来越不轻松了,他一方面在惦记着3年后如何给儿子顺利送入好高中,同时,还要抗衡儿子越来越明显的叛逆。
  “现在不少家长的教育和孩子的需求是拧着劲儿的。”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都说孩子像小树,小树就有小树自然的成长方向,这就是成长的力量,家长的“修枝剪叶”就是教育的力量。如果家长一味依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修枝剪叶”的话,这两股力量就会相互抗衡,互相消耗。
  教育力量和成长力量的相互消耗也许就是让家长和孩子都焦虑的根源。而一些高学历父母自认自己是教育的成功者,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更加执著,他们的痛苦往往也更深更重。

  家长,请把你“优秀”的架子放下。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冯女士一直很在意女儿文学素养的熏陶。最近,冯女士参加了女儿幼儿园的公开课,课上女儿背诵了李商隐的《锦瑟》,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5岁女儿一下背了这么艰深的诗句,冯女士脸上有光,暗想:“没必要那么显吧,简单点就行啦。”可下一个女孩站起来背诵的竟是《心经》! 冯女士顿时感到了差距,不知是否又要给女儿加压了。
  这就是一个擂台,上台打擂的是一个个的孩子,而真正在乎输赢的却是家长。
  “现在不少家长动不动就会说:‘我这么优秀,起码要把孩子培养得跟我一样吧。’这其实就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北京教育科学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梁雅珠说。高学历的家长确实希望孩子优秀,而真正让他们焦虑的是“如何让我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优秀”。“这是把孩子当成了砝码。”梁雅珠说。
问题就出在这个“优秀”上

  “当家长把‘优秀’的架子放下了,做一个‘没出息’的妈妈了,孩子的教育就开始迈向成功了。”梁雅珠说。
  梁雅珠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休息日带着女儿去看父母,全家人经常一起照相、洗照片、看照片,拿着一本本的相册,回想着照片上发生的每一个故事。“这才叫生活,普通人的生活。”
  廖丽英介绍,一次去幼儿园听课。老师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教学任务是让孩子认识菠菜,结果一节课上完的时候,当老师拿出几张图片让孩子辨识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找出正确的一张。老师非常紧张,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其实,这就是一种焦虑,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焦虑在老师身上的一种反应。”廖丽英说。
  放松下来,生活本来就是一种教育。

北大毕业生月薪8千被父亲奚落 称太丢脸

  “爸爸,对不起,我北大毕业,但我没能挣大钱、当大官。”又到一年毕业季,近日,北京大学未名BBS的匿名板块上发出一个帖子,题为“你们的父母也这么想吗”。帖子作者在帖子中写道:“本人,今年小硕毕业,找了份起薪8000多元/月、年底会有些奖金的工作。未来会有些许上升空间。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本来对物质没有太多期望。但是我爸爸早就在亲戚面前夸下海口,大约是我每年赚上百万毫无压力之类……知道我的offer状况之后,更是对我恶语相加,认为我给他丢了脸……打了好多电话骚扰我……他还说北大的学生应该去当市长、省长……”
  这个帖子引发北大学生和广大网友的热议。很多人表示“原来北大人也压力山大啊”! 他们在发言中流露出既厌恶父母为他们设计人生,又担心辜负父母的矛盾心情。
  有网友跟帖说:“父母跟别人拼了20多年的儿女,学习都是最好的,他们觉得赢了。儿女毕业工作后他们才知道,生活上还是拼不过煤老板的儿女。现在他们觉得可以在儿女的婚姻上拼一把,就千方百计阻挠儿女的正常感情,想让找个有钱的……”
  昨天,教育学者熊丙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不仅仅是北大、清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也有如此遭遇。名校情结顺带提高了家长对子女就业的期望,当现实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落差。如果大家认为上名校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会导致对自身定位的错误,对教育的期望也会发生错误。”

网友声音

  匿名网友:我爸觉得我北大博士毕业,一个月不拿个1万元以上就是白念书了。

  匿名网友:我今年和我男友结婚。我们都是研究生,我男朋友不想花家里的钱结婚,自己就那么几万元。但是家里人却因为我们在北大,觉得我们钱多得不得了似的。他们也不想想,我们还是研究生,我们一个月不花钱也没那么多钱。

孩子小的时候比较哪个聪明和漂亮
孩子大些了比较成绩好坏和上哪个好中学
然后比较去了哪个好大学,学了哪个好专业
工作了比较哪个孩子的工作好,职位高,赚得多
之后就是比较哪个孩子攀了高枝,哪个娶得合算
哪个出了成就,哪个被瞩目,哪个做了大官儿

不知不觉的比较中,父母渐渐老去无人陪伴
孤寂中开始比较谁的孩子看父母的次数多
哪个孩子温柔体贴照顾父母周到
哪个孩子说的多,哪个孩子做的更好
哪个老友走得瞑目,哪个亲朋去的安心
。。。。。。。。。。。。。。。。。。。。。
比较~~ 比较~~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