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新市长Kennedy Stewart 华裔市长候选人落败

图文来源: 互联网 (仅供参考)

编辑: HM

发表于: 2018/10/25

1965 views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据CTV报道,在结束的BC时政选举中,Kennedy Stewart最终取得四万九千八百一十二票,当选为新一届温哥华市长。Kennedy Stewart曾经是NDP国会议员。无党派协会的华裔候选人Ken Sim(沈观健)以九百八十四票之差落败。
Stewart说,他会致力达到十年提供八万五千个住房单位,以及加强援助市中心东端边缘人士等目标。他又说,他有能力与各个政党合作,他目前希望维持独立身分。
至于市内各个左翼政党当中,绿党的成绩大跃进,分别赢得三个市议会、三个教育局和三个公园局议席。由公园局转战市议会,并且成功当选的Michael Wiebe说,绿党将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另外,进步选民联盟在今届成功重夺民选议席,包括一个市议会、一个教育局和两个公园局议席。执政十年的伟景温哥华就失落大部分议席,只是剩下黄伟伦一位学务委员。

ZT 2018年BC华人从政乱象:参选华人多稀释了华人票?
来源: 她乡华闻

归根结底,选票才是硬道理。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BC省城市选举,大约有66位参战华人,最后全省约有15位华裔突围成功,入选市议员和学委。而在大温战区,则只有12位华人当选。相比于2014年卑诗市选,全省59位(大温地区共有49位华裔参选),结果18位华人当选的成绩,2018年华人参政实战效果明显不佳。
尤其是在温哥华、列治文、本拿比等华人聚居的三大战区,华人最终战绩退步明显,如列治文上届有6名华裔入驻市政府,而今年只有3位,其中只有区泽光保住议员席位;本拿比王白进成功连任,另有2名华人入选学委,与上届2位市议员3位学委相比,失去2个席位;温哥华,华人则全线崩溃,上届尚有总共2个议员1个学委1个公园局委员共4人入选,这次则只有2位学委,市议会没有华人。

消息一出,有人大呼意外,将此次选举失利归为“华人从政乱象”,理由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之一,是说众多华人参选,华人各投所好,分化了华人票仓。
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也不尽然,这其实是个简单的数学题。

市选是整个城市不分区的选举,所以,不存在选区选民这种说法。对一个城市,族裔票仓是较为固定的。这是基础。在投票时,只有市长是选一个人,是单选,的确存在分流票的问题。但在列治文市,这是理论问题,不是实际问题——马保定只有一个对手,那就是他自己,再给10年,华人也还是陪跑;在温哥华,沈观健的落选,华人票被分流是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沈观健的因素不能复制到第一代移民参政者身上,他本人作为华人后代,在加国社区内耕耘较久,背后更有主流党团的支持。如果他所在的党团在选前不分裂,那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但如果我们先丢掉华人当市长的妄想,回到议员和学术委员的层面,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在华人有机会入选的市议员和学委上,摊薄问题根本不存在,因为那是多选题。一个人可以选多个市议员和学委,不像选前有人说选了他就没有我,选了我不选他就等于给了我两票。比如刘海得的8000多票,应当相当一部分是华人的,这些人一定也同时投了别人。这里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合理利用华人票。但这个问题对目前的华人参政氛围和策略水平而言,还为时过早,不说也罢——整个票仓还没完全动起来,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谁也不服谁,谁都觉得只有自己才能合纵连横,不明白步步为营日日为功地扩展自己人脉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华人票”就是道微积分题,好听不好用,对某人心有野念的人来说,更是天书,说多了还吓坏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那华人票到底有多少呢。这个目前还没有任何数据。虽然笔者叫风满山,但只能是在山里随处飘荡的风,站不到山头,所以只能靠猜。以华人人口超过51%的列治文为例,单选题方面投给郭红等三位华人市长候选人的票加起来总共不到5000票。再把刘海的8000票,刨掉党团给他的票,打一半折扣,华人票才4000多,投给张永红等其他候选人也不超过7000票,去掉重复的,满打满算,参与投票的华人票也就是6000左右,这就是现实。就算集中到某个人,也只能是6000票。但如果这6000票都投向每个华人候选人,则每个候选人都有6000票打底——虽然这不足以让候选人获胜。

6000票说明一个基本情况,超过51%的华人人口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没入籍,没有投票权。有投票权的不一定都去投了票,想想据说每次选举华人不超过10%的投票率,这回就算20%吧,那么华人票的基本规模不到3万票;如果算多了,打掉三分之二,华人也有一万票。

如果华人这一万票都参与选举,大多数华人候选人都得到这一万票,在市议员只要一万多票就能当选的城市选举中,那是一种什么局面,大家可想而知。一万票的威力是谁都不容易忽视的,每个有远见的政治人物都会跑来向华人问好,真正听华人诉求了。

本拿比的华人票有多少,不好说。笔者有次与王白进聊,他们本拿比有24万人,华人约占35%左右,约七八万人左右的样子。除掉没有投票权的孩子,大约有不到3万左右的华人处于投票年龄段。但实际上,从他这几次选举的情况看,本拿比投票的华人虽然越来越多,也就四五千左右的样子。这么多人为什么才这么点票?他归结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很多华人没入籍,二是入籍的考虑到回国因素不投票,担心投过票后,入籍的事实就会被人知道。

至于温哥华,族裔成份更为复杂,就暂且不论了。总体上,华人票仓,实则非常薄弱。

有人还担心,华人投华人,那么会形成“铁票”,反而导致华人代表不重视华人诉求的问题。这在历史上的确有过,就在2017年前,列治文华人是BC自由党的铁票区,结果呢,华人利益长期不受重视。但“铁票”与不被重视之间,是否是必然的关系,还有待观察。在BC省自由党看来,他们也不是没有不重视华人,又是历史道歉,又是促进中医等等,虽然都是画饼充饿的行动,甚至是空中楼阁的承诺,但考虑到历史上对华人的歧视传统,这些许诺在他们看来,已经是很大的动作了。关键是,在他们身边的所谓“华人代表”也出来大加赞扬,觉得这样已经很好了,但实则离华裔的现实诉求相去甚远。让政党注重族群的现实诉求,是一个漫长的相互博弈的过程,铁票与否其实很难解释这中间的问题,否则你很难理解政团的拥趸为什么那么忠诚了——除了理念,这些“铁票”拥趸的现实利益被政党作为长期重要政策的依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里也顺口说一下,有人因此批评这些为某些政党歌功颂德的华人代表出卖族群利益。我觉得批评归批评,该理解还得理解。其一,以前的文章中我说过,他真的不是你选上去的,是党给他们职位,他才有了薪俸;其二,党带他玩,就是让他担任党的利益的忠实代表者。比如国会议员谭耕搞那个皮不疼的春节法案,整个就是个“花瓶议题”,没有任何实质价值,人家主流也乐得在没有花什么代价的情况下鼓掌通过,为多元文化添加色彩,但你能指望一个靠党拉进国会的少数族裔议员,一进去就想在核心议题上做文章,也非常不现实。我们的华人社会,有专门的智库机构研究过哪些核心议题吗? 为议员们提供过什么样的武器了吗? 没有! 替议员单打独斗,他没有时间搞调研,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做背景,没有谙熟加拿大政体及法律的团队做支撑,他哪有可能提出什么核心议案。最关键的是,他没有核心票仓,就算有什么核心议案,背后没有后盾,跟别人合不了纵联不了横,给他个原子弹也是白瞎。
所以,归根结底,选票才是硬道理。投得多了,分不分化其实就不是问题了——因为你的票仓很庞大,想代表你诉求的人也就会更多。到那时候,就是依据选纲和人物能力进行正常投票了。

那么,真正有志于问政的华人,从这次市选选票情况看,应当吸取什么教训呢?

我觉得仅就票仓而言,最现实的一点就是,如果这次的落选者还想从政的话,必须先从培养自己的票仓开始——鼓励更多的华人入籍;引导更多的入籍者投票;加强与其他族群的联系交流;寻找一个靠谱的主流政营。
至于那些浅尝辄止,只想玩一票,浑水摸鱼想撞大运的,估计也明白了,选民并不傻,不好忽悠。那你该滚蛋滚蛋,下次千万别出来。

▼围观:筷子里挑栋梁,不想去投选

今届市选投票率相比上届下跌4%
来源: 加拿大中文电台

选举办事处公布刚过去市选投票率,与上届2014年市选相比,下降4%,减少5257人投票,其中温哥华市再创新低。温哥华市上届市选的投票率是44%。
首席选举官Rosemary Hagiwara表示,虽然温哥华市在选举前推出一系列宣传活动,但投票率下降,相信与当局今年引入选举财务法有关。
Hagiwara指出,上一届市选其中两大政党各自筹得超过200万选举经费,并未有推出限制措施。但今届市选的新条例,市长候选人的选举支出上限定于21万,市议员候选人支出更只有一半。
支出上限只可用于30日竞选期,故在前几星期已令候选人的经费差不多用尽。
至于列治文市及本拿比市今届投票率都有上升,其中列市更创1993年以来新高,逹至35%,相比上一届增加3.9个百份点,本拿比就上升4.5个百份点,至33.5%。
本拿比市府表示,今届投票率增加,相信主要因素在市长的竞争。而市府亦加强宣传攻势,投入大量时间及资源,包括在社交媒体上,都是令投票率增加原因。
其他城市,高贵林的投票率亦有所增加,而素里就下跌2个百份点,只有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