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创作的经典《辉煌年代》上译的配音艺术家们

图文来源: 互联网 (仅供参考)

编辑: HM

发表于: 2016/08/18

1618 views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上海电影译制厂自1957年4月1日成立以来,厂里的语言艺术工作者和配音艺术家,留给几代中国观众难忘的记忆。
▼文献艺术片《我爱译制片》(3集, sohu)

上海电影译制厂首任厂长陈叙一倡导的14字厂训「剧本翻译要有味, 演员配音要有神」一直挂在厂里最醒目的那面墙上。

卫禹平(1920—1988),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导演、配音演员。原名潘祖训,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日本冈山。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先后在《农家乐》、《天罗地网》、《沙漠里的战斗》、《春满人间》、《金沙江畔》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同时又为译制影片《伟大的公民》中的沙霍夫、《钦差大臣》中的假钦差、《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科》中的舍甫琴科、《牛虻》中的亚瑟、《警察局长的自白》中的警察局长等角色配音。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1973年,调任上海电影译制厂导演兼演员组组长,执导的译制影片有美国片《大独裁者》、《舞台前后》、英国片《尼罗河上的惨案》、法国片《沉默的人》、《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和日本片《望乡》、《生死恋》、《华丽的家族》等。

孙道临(1921.12.18—2007.12.28),原名孙以亮,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京,194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朗诵艺术家。先后主演《渡江侦察记》、《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影片,塑造了各种银幕形象;孙道临曾为《王子复仇记》、《白痴》、《基督山伯爵》等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音,并译制导演了《春闺泪痕》、《美人计》、《琼宫恨史》等影片。

尚华(1922.5.1—2005.4.22),祖籍山东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演员。1950年8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主要配音作品有《孤星血泪》、《虎口脱险》、《冷酷的心》、《爱德华大夫》、《卡桑德拉大桥》、《德克萨斯州的巴黎》、《总统轶事》、《胜利大逃亡》、《锦绣前程》、《悲惨世界》、《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等。

邱岳峰(1922.5.10—1980.3.30),福建省福州市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中国最杰出的配音表演艺术家。在30年的译制片创作生涯中,先后为200余部外国影片配音,例如美国影片《大独裁者》中的理发师和希特勒、《凡尔杜先生》中的凡尔杜、《简·爱》中的罗切斯特、意大利影片《警察与小偷》中的小偷、英国影片《红菱艳》中的莱蒙托夫、《化身博士》中的化身博士、《佐罗》中的上校、《追捕》中的唐塔、《白夜》中的梦想者等,创造性地再现了一系列经典的银幕形象,此外,他还在数十部国产美术片和故事片中担任配音,并参演数部电影。

赵慎之,生于1924年。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上世纪50年代从部队转业到上海电影译制厂,尤其擅长为老年妇女角色配音。主要作品有:《红与黑》、《广岛之恋》、《尼罗河上的惨案》、《望乡》、《华丽的家族》、《英俊少年》、《悲惨世界》等。

于鼎(1925.3.28—1998.5.20),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演员。早年在北京崇德中学、北京中国大学法律系求学,1949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2月入东影翻译片组工作,1953年3月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曾为《三剑客》、《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社会中坚》、《广岛之恋》、《海岸风雷》、《基督山伯爵》、《大篷车》、《虎口脱险》等数百部经典译制片配音。

富润生(1925—2008.5.14),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满族,河北大兴人。早年学习京剧,代表作有《水晶鞋与玫瑰花》、《卡桑德拉大桥》、《金环蚀》、《斯巴达克思》、《巴黎圣母院》、《孤星血泪》、《吟公主》、《蛇》等。

苏秀,生于1926年。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导演、配音演员。出生于长春,籍贯河北。1931年迁居哈尔滨。中学毕业后,曾两次去北京、天津读大学。1950年起先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和译制导演。1984年退休后在上海电视台和上海电影资料馆任译制导演。译制导演代表作有《阴谋与爱情》、《中锋在黎明前死去》、《远山的呼唤》、《我两岁》、《天鹅湖》、《虎口脱险》、《冰海沉船》、《英俊少年》等。配音作品《化身博士》艾维、《孤星血泪》哈威夏姆小姐、《红与黑》玛吉德小姐、《第四十一》玛柳特卡、《尼罗河上的惨案》奥特伯恩太太、《为戴茜小姐开车》戴茜小姐、《天书奇谭》老狐狸、《金环蚀》总理夫人、《华丽的家族》高须相子等。

胡庆汉(1927.6—1992.12.29),安徽安庆人,配音演员,二级导演。1950年9月进入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译制导演。主要配音作品《虎!虎!虎!》、《在那些年代里》、《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悲惨世界》、《孤星血泪》、《尼罗河上的惨案》、《苦海余生》、《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复仇》、《巴黎圣母院》、《牛虻》等。主要导演作品《追捕》、《黑郁金香》、《凡尔杜先生》、《水晶鞋与玫瑰花》、《萨拉丁》、《苦海余生》、《绝唱》、《新天方夜谭》、《卡桑德拉大桥》、《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个酋长的胜利》等。

李梓(1930.12.23 — 2014.1.5,享年83岁),河北省获鹿县人,1948年入华东大学学习,曾任华东大学文工团团员。20世纪50年代起,李梓先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工作,任配音演员、演员组组长。曾被誉为“上译厂的当家花旦”、“永远的叶塞尼亚”。配音代表作品有《简‧爱》(简爱)、《巴黎圣母院》(2h)、《音乐之声》、《叶塞尼亚》(2h14, yt)、《英俊少年 Heintje Germany》(yt)、《望乡》(dm)、《白夜》、《阴谋与爱情》(yt)、《走向深渊》等。

毕克(1931.7.21 — 2001.3.23),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演员、导演。原名毕德泉,又名德全,山东济南人。1948年蚌埠崇正中学肄业,1949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上海金鸡旅行剧团、广西宜山地委文工团话剧队任演员。1952年进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导演、厂艺委会主任、顾问。先后为《追捕》、《鸳梦重温》、《铁面人》、《现代启示录》、《卡桑德拉大桥》、《尼罗河上的惨案》、《老枪》、《雾之旗》、《幸福的黄手帕》、《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新干线大爆炸》、《姿三四郎》和《大闹天宫》、《毛竹》、《知识老人》等约五百部译制片、美术片、科教片配音。译制导演了法国影片《老枪》、英国影片《阳光下的罪恶》、朝鲜影片《十四个冬春》、《郡委书记》等。

潘我源,生于1931年。出身于国民党元老的家庭,解放后分配到了翻译片组,担任剪接工作,后成为配音演员。主要配音作品《勇敢的胡安娜》、《凡尔杜先生》、《悲惨世界》、《傲慢与偏见》、《罗马之战》、《尼罗河上的惨案》、《沉默的人》、《基督山伯爵》、《叶塞尼亚》等。

刘广宁,生于1939年,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出生于香港,1960年高中毕业后向电影译制厂毛遂自荐,结果被录取。她的嗓音优美甜润,语言纯正流畅,有独到之处。配音作品有《魂断蓝桥》、《生死恋》、《望乡》、《叶塞尼亚》、《冷酷的心》、《尼罗河上的惨案》、《苔丝》、《绝唱》、《吟公主》、《白衣少女》、《大篷车》、《天鹅湖》、《天使的愤怒》、《狐狸的故事》、《悲惨世界》等影片。还参加了《天云山传奇》、《沙鸥》、《胭脂》、《夜上海》等国产片、电视剧的配音。

曹雷,生于1940年,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译制导演。浙江浦江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留校任教。1965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在《金沙江畔》、《年青的一代》等影片中饰演主要角色。1982年起任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兼导演,为《非凡的艾玛》、《爱德华大夫》、《国家利益》、《总统轶事》、《最后一班地铁》、《蒲田进行曲》、《姊妹坡》、《茜茜公主》等译制片配音,并担任《斯巴达克思》、《战争与和平》、《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柏林之恋》等译制片的译制导演。

杨成纯,生于1942年。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译制导演,曾任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主要配音作品有《追捕》、《野鹅敢死队》、《海狼》、《爱德华大夫》、《逃往雅典娜》、《卡桑德拉大桥》、《加里森敢死队》。主要导演作品有《茜茜公主》、《佐罗》、《复仇》、《风雪黄昏》、《胜利大逃亡》、《第一滴血》、《逃往雅典娜》、《苔丝》等。

乔榛,生于1942年11月17日,上海人,配音演员、导演。196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同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主演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R4之谜》。1975年任上海电影译制厂演员、导演,曾任该厂厂长。主要配音作品有《魂断蓝桥》、《国家利益》、《叶塞尼亚》、《美人计》、《生死恋》、《红衣主教》、《寅次郎的故事》、《安娜·卡列尼娜》等,并任《坎贝尔王国》、《罗宾汉》、《湖畔奏鸣曲》、《三十九级台阶》等译制片导演。

程晓桦,生于1944年。1973年4月进入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主要配音作品:《佐罗》、《奴里》、《悲惨世界》、《虎口脱险》、《从地狱归来》、《第七个目标》、《罗特的女儿》、《爱的火山》、《天书奇谭》等。

童自荣,生于1944年1月11日,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回族,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市,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自1973年开始在上海电影译制厂从事影视配音工作,以其独特、华丽的声音为广大影迷所熟知。其影视配音代表作有《佐罗》、《黑郁金香》、《少林寺》、《少林小子》、《苔丝》、《伦敦上空的鹰》、《绝唱》、《华丽的家族》、《茜茜公主》、《红衣主教》、《胜利大逃亡》、《铁面人》、《砂器》、《蒲田进行曲》、《机组乘务员》、《靡菲斯特》、《木棉袈裟》、《加里森敢死队》、《黄河大侠》、《大上海1937》、《玩具总动员》、《风云决》等。

王建新,生于1950年,70年代从东海舰队文工团专业考入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兼译制导演。主要配音作品有《出水芙蓉》、《飞越疯人院》、《王中王》、《罪行始末》、《野鹅敢死队》、《三十九级台阶》等。

施融,生于1950年。部队复员进入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作品有《蒲田进行曲》、《超人I》、《加里森敢死队》、《砂器》、《雾之旗》、《冒险的代价》、《茜茜公主》(1、2、3)、《飞越疯人院》、《温莎行动计划》等。1986年施融举家迁往美国定居。

盖文源(1951—2013.6.7),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曾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声乐,后考入南京军区空军文工团,1981年考入上海电影译制厂担任配音演员。他的声音深沉豪爽又极具力度,塑造了《斯巴达克思》中的斯巴达克思、《少林寺》中的昙宗师父、《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汤姆叔叔、《王中王》中的卡瓦利埃、《野鹅敢死队》中的肖恩、《现代启示录》中的克斯上校以及电视剧《交际花盛衰记》中的纽泌根等正反派人物形象,虽个性殊异,但均各具风采。

丁建华,生于1953年,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导演。生于上海,祖籍山东诸城林家村镇。197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东海舰队文工团演员。1976年任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兼导演。先后在近二百部译制片中担任主要配音及导演。配音作品有《追捕》、《茜茜公主》、《雾之旗》、《海狼》、《远山的呼唤》、《我两岁》、《天书奇谭》、《廊桥遗梦》、《风雪黄昏》、《悲惨世界》等。

沈晓谦,生于196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八十年代中期加入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作品有《赏金杀手》、《勇闯夺命岛》、《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一曲难忘》(vdcc)、《迷色布局》、《美丽人生》、《飞越疯人院》、《战地之恋》等。

狄菲菲,生于1964年,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译制导演。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电视艺术系,1987年7月进入上海电影译制厂。主要配音作品有《伯爵夫人》、《达·芬奇密码》、《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合法婚姻》、《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等。

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配音演员名单  

第一代:(50年代、60年代)

邱岳峰、苏秀、姚念贻、赵慎之、张同凝、中叔皇、毕克、尚华、杨文元、周翰、高博、富润生、  

戴学庐、程引、李梓、于鼎、胡庆汉、伍经纬、孙渝峰、陆英华、潘我源  

上海电影制片厂加盟配音演员名单  

孙道临、程之、陈述、韩非、仲星火、张瑞芳、秦怡、吴文伦、舒绣文、上官云珠、李纬、张伐、  

第二代:(70年代进厂,80年代担纲)

童自荣、盖文源、杨成纯、乔榛、严崇德、刘广宁、丁建华、王建新、曹雷、翁振兴、施融、  

程晓桦、孙丽华  

第三代:(80年代中后期进厂,目前是厂里核心)

杨晓、程玉珠、沈晓谦、狄菲菲、刘风、任伟、王玮、胡平智、王肖兵  

***:(新声代)

詹佳、翟巍、吴磊、黄莺、金锋、桂楠、钱悦 

▼上译电影目录及部分影片配音演员表
http://www.littledonkeyfarm.com/thread-602-1-1.htmlhttp://www.cmpy.cn/askshow-310.html

1、美国《谍影疑云》(上译)  乔榛、丁建华、杨文元、沈晓谦(1989年4月)
2、罗马尼亚《蓝宝石项链——神秘的黄玫瑰(四)》(上译)  乔榛、杨晓、曹雷、盖文源(1989年4月)
3、法国《第七个目标》(上译)  刘广宁、尚华、于鼎、程玉珠、程晓桦、王建新(1986年9月)
4、《姊妹坡》(上译)  刘广宁、曹雷、王建新、程晓华、童自荣、程玉珠(1986年9月)
5、英国《阳光下的罪恶》(上译)  毕克、翁振新、刘广宁、乔榛、曹雷、童自荣、苏秀、于鼎(1982)
6、日本《火红的第五乐章》(上译)  施融、刘广宁、童自荣、尚华(1982年11月)
7、巴西《异乡泪》(上译)  丁建华、童自荣(1982年8月)
8、巴西《生活之路》(长影)  孙敖、陈汝斌(1982年10月)
9、匈牙利《弃儿》(上译)  丁建华、翁振新、王建新、曹雷、盖文源(1983年6月)
10、日本《四年三班的旗帜》(长影)  潘淑兰、刘柏弘、孟丽、赵文瑜(1983年6月)
11、日本《我两岁》(上译)  曹雷、丁建华(1982年9月)
12、日本《寅次郎的故事》(上译)  乔榛、丁建华、翁振新、程晓桦、童自荣(1982年9月)
13、罗马尼亚《十六个人》(上译)  童自荣、于鼎、施融、杨文元(1982年9月)
14、菲律宾《女仆》(上译)  王建新、程晓桦、丁建华、李梓、刘广宁(1982年8月)
15、美国《冰峰抢险队》(上译)  杨文元、尚华、曹雷、盖文源(1982年8月)
16、南斯拉夫《临时工》(长影)  陈汝斌、向隽殊、孙敖、徐雁、潘淑兰(1982年6月)
17、意大利《威尼斯面包师的儿子》(上译)  曹雷、毕克、王建新、施融、丁建华(1983年8月)
18、巴基斯坦《人世间》(上译)  乔榛、刘广宁、李梓、尚华、翁振新、童自荣、杨文元、(1982年12月)
19、法国《不朽的情侣》(上译)  毕克、刘广宁、王建新
20、美国《游侠传奇》(上译)  乔榛、丁建华、童自荣、程玉珠、翁振新(1984年2月)
21、美国《非法越镜者》(上译)  杨晓、童自荣、程晓桦、尚华、翁振新(1984年2月)
22、摩洛哥《杀人狂》(长影)  孙敖、徐雁、张玉昆(1984年2月)
23、日本《伤痕累累的勋章》(上译)  戴学庐、任伟、王建新、狄菲(1988年9月)
24、英国《圣诞老人》(上译)  于鼎、乔榛、李梓、杨晓、丁建华、刘广宁(1988年9月)
25、苏联《迷人之星》(上译)  刘广宁、杨晓、童自荣、王建新(1988年9月)
26、苏联《英雄的苦恼》(长影)  胡连华、金毅、刘雪婷(1988年9月)
27、德国《“白玫瑰”在行动》(上译)  刘广宁、童自荣、王建新、曹雷、尚华(1984年8月)
28、西班牙《里约的迷雾》(上译)  程晓桦、杨文元、程玉珠、杨晓、王建新(1987年6月)
29、英国《新天方夜谭》(上译)  尚华、翁振新、童自荣、程晓桦、刘广宁(1982年2月)
30、土耳其《沼泽地里的阳光》(上译)  尚华、童自荣、刘广宁(1982年2月)
31、苏联《嘎格拉的冬夜》(长影)  孙敖、张雷(1987年9月)
32、美国《国王的光荣》(上译)  乔榛、丁建华、翁振新、刘广宁、杨文元(1987年9月)
33、日本《电影天地》(长影)  孙佳禾、金毅、孟丽、潘淑兰(1987年9月)
34、墨西哥《被绞死的人》(长影)  孙佳禾、张玉昆、林美玉、潘淑兰(1987年9月)
35、苏联《复活》(长影)  向隽殊、孙敖、孙晓雯、李真(1984年4月)
36、法国《王中王》(上译)  盖文源、王建新、童自荣、尚华、程晓桦(1984年11月)
37、罗马尼亚《艺人之家》(上译)  杨文元、程晓桦、丁建华、李梓、于鼎(1984年11月)
38、印度《马戏演员的遭遇》(上译)  王建新、于鼎、盖文源、杨文元、翁振新(1985年2月)
39、德国《只要我活着》(上译)  翁振新、童自荣、程晓桦、杨文元、周瀚(1985年2月)
40、匈压利《金像》(上译)  翁振新、施融、杨晓、尚华、程晓桦(1985年4月)
41、匈牙利《马背上的幽灵》(上译) 王建新、翁振新、程晓桦、盖文源、施融(1985年4月)
42、美国《挪威之歌》(上译)  乔榛、丁建华、王建新、施融、翁振新、毕克(1983年9月)
43、日本《海峡》(上译)  毕克、刘广宁、杨晓、尚华(1983年9月)
44、朝鲜《不能受勋的英雄》(长影) 向隽殊、孙敖、张玉昆(1983年9月)
45、朝鲜《月尾岛》(上译)  杨晓、盖文源、于鼎、童自荣、程晓桦(1983年9月)
46、朝鲜《妙香山上的重逢》(上译)  翁振新、王建新、盖文源、曹雷、丁建华(1983年9月)
47、美国《勇士的心愿》(长影)  王端、孙佳禾、徐丹、刘柏弘(1985年6月)
48、荷兰《红发女郎》(上译)  李梓、王建新、乔榛、程玉珠、盖文源(1985年6月)
49、西班牙《海魔》(上译)  盖文源、任伟、童自荣、李梓、刘广宁、程玉珠(1987年5月)
50、朝鲜《火红的青春》(长影)  赵文瑜、张玉昆、王明刚(1987年5月)
51、德国《铁骨金沙》(上译)  盖文源、翁振新、富润生、杨成纯(1987年5月)
52、法国《乱世冤家》(上译) 盖文源、王建新、尚华、童自荣、丁建华(1988年4月)
53、美国《劫后良缘》(长影)  胡连华、刘雪婷、张玉昆(1988年4月)
54、美国《故乡行》(上译)  程晓桦、苏秀、丁建华、杨晓、翁振新(1988年4月)
55、日本《首都消失》(上译)  杨成纯、程晓桦、杨晓、富润生、盖文源、刘广宁(1988年4月)
56、法国《特殊警官》(上译)  胡庆汉、丁建华、戴学庐、严崇德、杨成纯(1988年4月)
57、美国《神射手》(上译)  杨晓、盖文源、乔榛、尚华、翁振新(1988年4月)
58、苏联《山鲁佐德的又一夜》(上译)  刘广宁、翁振新、丁建华、戴学庐、王建新(1988年5月)
59、印度《复仇的火焰》(上译)  乔榛、丁建华、程玉珠、盖文源、杨晓(1988年6月)
60、伊拉克《良宵难度》(上译)  丁建华、程玉珠、曹雷、翁振新、尚华(1989年5月)
61、西班牙《海盗喋血记》(长影)  胡连华、刘雪婷、张雷(1989年5月)
62、匈牙利《有生命力的音乐》(上译)  童自荣、程晓桦、王建新、狄菲菲(1989年6月)
63、美国《血洗乐园》(长影)  王瑞、陆建艺、孙敖、孙佳禾(1989年6月)
64、法国《电视杀手》(北京)  张涵予、徐涛、徐燕、刘纯燕(1989年6月)
65、德国《黑林城堡》(长影)  金毅、孙敖、杨连华、于丹、孙佳禾(1988年3月)
66、苏联《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上译)  盖文源、童自荣、狄菲菲、杨晓(1988年3月)
67、苏联《男子汉们》(上译)  毕克、盖文源、狄菲菲、李梓(1988年3月)
68、苏联《大象音乐会》(上译)  盖文源、丁建华、于鼎、王建新、沈晓谦(1987年12月)
69、西班牙《古宅之迷》(上译)  沈晓谦、富润生、刘广宁、丁建华、苏秀、程玉珠(1987年12月)
70、日本《伊豆舞女》(上译)  丁建华、沈晓谦、任伟、曹雷、刘广宁、王建新(1987年12月)
71、美国《创奇者》(上译)  曹雷、乔榛、刘广宁、施融、程晓桦(1985年1月)
72、德国《科佩尼科上尉》(上译)  尚华、杨文元、盖文源、翁振新、王建新(1985年1月)
73、美国《逃往典亚娜》(上译)  盖文源、童自荣、王建新、杨晓、杨成纯(1985年1月)
74、美国《昏迷》(上译)  丁建华、童自荣、乔榛、曹雷、戴学庐、王玮(1990年2月)
75、日本《片山刑警在山城》(上译)  刘广宁、丁建华、乔榛、翁振新、沈晓谦、童自荣(1990年2月)
76、法国《孤胆警探》(上译)  童自荣、狄菲菲、刘风、程晓桦、沈晓谦(1990年2月)
77、法国《碧海情》(上译)  刘广宁、翁振新、杨晓(1990年2月)
78、美国《浪峰上的爱》(北京)  彭河、周庆瑜、徐燕、尤芳、阎青(1990年2月)
79、罗马尼亚《一夜富翁》(长影)  陆建华、胡连华、孙佳禾、宋丽捷(1990年2月月)
80、日本《优骏》(上译)  乔榛、丁建华、翁振新、任伟、刘风(1990年2月)
81、意、德《金钱与仇恨》(上译)  乔榛、沈晓谦、杨晓、王玮(1990年1月)
82、法国《孤身复仇》(上译)  王玮、杨晓、沈晓谦、丁建华、童自荣、刘广宁(1990年1月)
83、苏联《银河相会》(长影)  金毅、孙敖、孟丽、宋丽捷(1989年9月)
84、巴基斯坦《孤女艳史》(长影)  金毅、胡连华、张玉昆、孙敖、吴永庆、孙佳禾(1989年9月)
85、苏联《少年船长斗匪记》(长影)  孙佳禾、陆建艺、孙敖、林美玉、张玉昆(1989年9月)
86、法、意《恐怖笼罩着城市》(上译)  乔榛、沈晓谦、丁建华、严崇得、尚华(1989年9月)
87、法国《糊涂警官》(上译)  杨晓、曹雷、翁振新、富润生、戴学庐(1989年7月)
88、罗马尼亚《蓝宝石项链》(上译)  乔榛、杨晓、曹雷、盖文源(1989年7月)
89、苏联《莫斯科在广播》(上译)  王玮、王建新、彭年(1989年7月)
90、印度《印度先生》(上译)  王玮、程晓桦、戴学庐、沈晓谦、程玉珠、胡庆汉(1989年8月)
91、日本《快枪手》(长影)  胡连华、王瑞、吴永庆、林美玉、张玉昆(1989年8月)
92、美国《相见时难》(上译)  曹雷、林美玉、崔慕燕、张玉昆、潘淑兰(1989年8月)
93、加拿大《制止战争的狗》(上译)  任伟、梅梅、李晶冰、刘广宁(1989年2月)
94、罗玛尼亚《较量》(上译)  丁建华、杨晓、伍经玮、程晓桦、王建新、曹雷(1990年5月)
95、苏联《好事不成双》(上译)  尚华、杨晓、于鼎(1990年5月)
96、墨西哥《古墓荡寇》(上译)  丁建华、翁振新、童自荣、王玮(1990年4月)
97、美国《地狱猎手》(上译)  刘广宁、丁建华、沈晓谦、翁振新(1990年4月)
98、美国《无处藏身》(上译)  张桂兰、齐桂荣、高阳(1990年4月)
99、匈牙利《珠宝奇案》(上译)  盖文源、杨晓、刘广宁、王建新、尚华(1987年2月)
100、苏联《第一骑兵军》(上译)  尚华,盖文元,翁振新(1987年2月)
101、日本《暴风勇士》(上译)  丁建华、狄菲菲、孙渝峰(1989年1月)
102、美国《地震》(上译)  乔榛、曹雷、翁振新、杨文元、丁建华、程玉珠、于鼎(1987年2月)
103、罗马尼亚《一个警官的控诉》(长影)  孙敖、徐丹、张玉昆、胡连华、陆建艺(1987年2月)
104、日本《二十四只眼睛》(上译)  丁建华、苏秀、王建新、翁振新、孙渝烽(1987年2月)
105、波兰《忠诚的心》(上译)  童自荣、刘广宁、翁振新、王玮(1990年7月)
106、美国《间谍505》(上译)  王玮、狄菲菲、程玉珠、杨晓、尚华、童自荣(1990年7月)
107、印度《缉毒警官》(长影)  胡连华、金毅、孙佳禾、陆建艺、孙敖(1990年7月)
108、印度《义警神威》(上译)  童自荣、刘广宁、翁振新(1990年7月)
109、伊拉克《追风马》(北京)  李易、王江、徐涛、刘之玲(1990年7月)
110、西班牙《情海冤魂》(上译)  丁建华、乔榛、翁振新、苏秀(1990年6月)
111、罗马尼亚《晚餐来的客人》(上译)  王玮、狄菲菲、戴学庐、王建新、杨晓(1989年12月)
112、保加利亚《缉私特警》(上译)  刘风、丁建华、沈晓谦、翁振新(1989年12月)
113、英国《水》(上译)  丁建华、童自荣、曹雷、丁建华、杨晓、曹雷(1989年12月)
114、加拿大《范妮和她的叔叔》(北京)  刘纯燕、谭天谦、张桂兰、李杏尔(1989年12月)
115、印度《魂归故里》(上译)  程玉珠、刘风、王建新、狄菲菲、程晓桦、翁振新(1989年12月)
116、法、意《推上断头台》(长影)  孙敖、王瑞、胡连华、孟丽(1989年12月)
117、意大利《早安,巴比伦》(上译)  任伟、杨晓、狄菲菲、丁建华、乔榛、沈晓谦(1989年12月)
118、埃及《仅有爱情是不够的》(长影)  向隽殊、刘柏弘、李真、孙敖、陈汝斌(1983年5月)
119、匈牙利《阁楼案件》(长影)  胡连华、孟丽、林美玉(1989年10月)
120、美国《爱德华大夫》(上译)  曹雷、乔榛、尚华、杨成纯(1983年5月)
121、巴基斯坦《镜子》(上译)  王建新、翁振新、李梓、刘广宁(1989年10月)
122、匈牙利《希茜》(上译)  丁建华、施融、曹雷、李梓、翁振新、童自荣(1985年5月)
123、美国《枪手哈特》(上译)  盖文源、戴学庐、乔榛、丁建华、严崇德(1985年5月)
124、日本《片山刑警在酒吧》(上译)  杨晓、狄菲菲、沈晓谦、刘广宁、王玮、尚华(1990年9月)
125、日本《柏林之恋》(上译)  沈晓谦、狄菲菲、曹雷、王玮、刘风、童自荣、丁建华(1990年9月)
126、墨西哥《牧师的一家》(上译)  曹雷、乔榛、尚华、程玉珠、程晓桦、杨晓(1990年9月)
127、日本《砂屋之梦》(上译)  翁振新、曹雷、任伟、梁三军、金琳、于嘉(1990年12月)
128、保加利亚《古币嫌疑》(上译)  刘风、沈晓谦、盖文源、王玮、狄菲菲(1990年12月)
129、苏联《蛇谷的诅咒》(长影)  王瑞、胡连华、刘雪婷、徐红岩、刘大航(1990年12月)
130、美国《电视风云》(长影)  刘雪婷、陆建艺、王瑞、胡连华(1990年12月)
131、美国《铁血警探》(上译)  杨晓、程玉珠、严崇德、丁建华、尚华(1990年3月)
132、瑞典《飞人传奇》(峨眉)  范觉先、舒伟、赵洪禹、涂中如(1990年3月)
133、日本《幕府风云》(长影)  王瑞、胡连华、孙敖、陆建艺、孟丽、孙佳禾(1990年3月)
134、法、意《女王玛尔戈》(上译、长影联合)  孙敖、柳学婷、杨晓、乔榛、曹雷、童自荣(1990年3月)
135、德国《美酒厄运》(长影)  陆建艺、王瑞、林美玉(1990年3月)
136、美国《电影悲欢曲》(上译)  乔榛、刘广宁(1989年11月)
137、印度《影迷情艳》(长影)  胡连华、刘雪婷、金毅、陆建艺、林美玉(1990年8月)
138、日本《钓鱼迷的巧遇》(上译)  王玮、程晓桦、戴学庐(1990年8月)
139、古巴《喜结冤家亲》(上译)  丁建华、杨晓、翁振新、刘广宁、刘风、程玉珠(1990年10月)
140、印度《超级舞星》(上译)  童自荣、丁建华、狄菲菲、尚华、翁振新(1990年10月)
141、美国《截击偷天人》(北京)  徐涛、彭河、盖文革、周庆瑜(1990年10月)
142、德国《莉莉·马莲》(长影)  金毅、王瑞、陆建艺、张玉昆、徐丹(1990年10月)
143、日本《黄金犬》(上译)  盖文源、刘广宁、沈晓谦、杨晓、任伟、王建新(1990年10月)
144、南斯拉夫《萨拉热窝谋杀事件》(上译)  乔榛、刘广宁、童自荣、刘风、杨晓、王玮、(1990年10月)
145、匈牙利《绿宝石护身符》(上译)  王建新、童自荣、毕克、尚华、于鼎、杨文元(1983年4月)
146、泰国《翠彩》(长影)  刘柏弘、郑万玉、徐燕、陈汝斌、向隽殊、孙敖(1983年4月)
147、法国《痛苦的选择》(北京)  齐杰、谭天谦、朱玉荣、车晓彤(1989年11月)
148、法、意《死亡陷阱》(上译)  童自荣、刘广宁、翁振新(1984年10月)
149、日本《兆治的酒馆》(上译)  毕克、刘广宁、李梓、尚华(1984年10月)
150、罗马尼亚《最后一颗子弹》(上译)  施融、翁振新、杨文元、富润生(1981年10月)
151、英国《吉普赛少年》(长影)  潘淑兰、高凤新、李真、徐雁(1981年10月)
152、法国《难兄难弟》(长影)  胡连华、杨培松(1989年11月)
153、美国《长空险航》(北京)  张桂兰、谭天谦、曹翠芬、于茜茜(1989年11月)
154、澳大利亚《驯马手莫兰特》(上译)  童自荣、乔榛、施融、杨成纯、盖文源、于鼎(1983年1月)

1、《天云山传奇》
2、《胭脂》
3、《大上海1937》
4、《海市蜃楼》
5、《少林寺》
6、《少林小子》
7、《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8、《天山红花》
9、《阿凡提》(真人版)
10、《喋血黑谷》
11、《自古英雄出少年》
12、《青春万岁》
13、《沙鸥》
14、《夜上海》
15、《熊猫历险记》
16、《珊瑚岛上的死光》
17、《黄河大侠》
18、《黑太阳731》
19、《古今大战秦俑情》
20、《武林志》
21、《南昌起义》
22、《木棉袈裟》
23、《李信与红娘子》
24、《农奴》
25、《向导》
26、《马可·波罗》
27、《艾里甫与塞乃姆》
28、《龙种》
29、《陈奂生上城》
30、《心灵的火花》
31、《琴思》
32、《牧马人》
33、《雪山泪》
34、《小街》
35、《廖仲凯》
36、《小城春秋》
37、《幸福之歌》
38、《热娜的婚事》
39、《心灵的呼声》童自荣、王建新、乔榛、丁建华、李梓、施融、周瀚、杨成纯、严崇德、孙渝烽。
40、《心泉》
41、《经理室的空座位》王建新、杨晓、翁振新、丁建华、杨文元、施融、程晓桦、童自荣、戴学庐、尚华、刘广宁、乔榛、周翰、严崇德、于鼎、曹雷等。
42、《小小得月楼》
43、《剑魂》
44、《火从何来》
45、《何处不风流》
46、《奢香夫人》
47、《女绑架者》
48、《魔窟生死恋》
49、《风流女探》
50、《魔鬼城之魂》
51、《孤女恋》主要配音有演员: 童自荣,丁建华,杨晓,盖文源,尚华等。
52、《绑票》主要配音演员:杨晓、王建新、沈晓谦、盖文源、尚华、丁建华、乔臻、杨文元、童自荣、戴学庐、程玉珠、富润生、胡庆汉、翁振新等
53、《少林童子功》
54、《大漠紫禁令》
55、《秘密金库》
56、《黑匣喋血记》
57、《白龙剑》
58、《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
59、龟蛇盗(电视)
60、一代枭雄(电视)
61、《聊斋》(86版)系列:《地府娘娘》刘广宁配音;《狐仙驯悍记》尚华配音;
《翩翩》刘广宁主配;《小倩》丁建华主配;《鸦头》丁建华主配。
62、《独行客》,主要配音演员:于鼎、狄菲菲、沈晓谦、杨晓、胡庆汉等
63、《决战枭雄》主配刘风。
64、《风尘三千里》配音:童自荣、程玉珠、沈晓谦、王肖兵、狄菲菲等。
65、《提心吊胆》配音:沈晓谦、任伟、曾丹等。
66、《雪青马》配音:毕克、李梓、尚华、于鼎、孙立华、戴学庐、严崇德等。
67、《引狼入室》配音:沈晓谦
68、《凤凰岭》(戏曲电视剧)配音:丁建华、吴磊、乔榛、刘风、乔榛、翟巍、钱悦、黄莺。
69、《欢腾的小凉河》中男主角周昌林的扮演者马昌钰的配音是毕克老师.
70、<最后的疯狂>配音:盖文源,戴学庐,杨晓,乔榛,沈晓谦,赵慎之,狄菲菲,任伟等.
71、《天国恩仇》主要配音演员:施融、杨成纯、丁建华、于鼎
72、《一副保险带》,女主角兰英由王政饰演,李梓配音。
73、《哭笑不得》配音演员:尚华、程晓桦、盖文源、王建新等。
74、《买买提外传》
75、《神秘驼队》
76、《阿龙浴血记》
77、<<复仇者>>童自荣、尚华、程玉珠等
78、《死亡瀑布》沈晓谦、程玉珠、王建新。
79、《紧急追捕》配音盖文源
80、《惊魂桃花党》沈晓谦、狄菲菲、吴文伦等。
81、《巴黎来的枪手》主要配音演员:童自荣、刘广宁、杨晓、沈晓谦、王建新
82、《白求恩》(电视剧)
83、《贞观之治》(电视剧)
84、《刘姥姥外传》(电视剧)
85、《亲亲鳄鱼》主配:王肖兵、程玉珠、翟巍、刘风等。
86、《决战枭雄》主配刘风。
87、《五张照片》盖文源、杨成纯、刘广宁、于鼎
88、《笔中情》刘广宁等

配音艺术欣赏  
中文配音艺术的由来——新中国译制片之父袁乃晨和长影译制片   
作者  王霆钧   
1948年,由长春迁到黑龙江北部边陲小城兴山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在战争的废墟上艰苦创业。   
从苏联学习归来的电影艺术家袁牧之,继舒群之后出任第二任厂长,他的夫人陈波儿担任厂党总支书记。这时的东影已建厂三年,改建重建的任务已经初见规模,袁牧之不失时机的提出了七片生产的计划,即新闻片、艺术片、科教片、美术片、翻译片、幻灯片和新闻照片。这一计划的实施给想在东影一展身手的艺术创作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造就了一些艺术家。   
袁乃晨一个人就独占四个第一:第一部新闻片《民主东北》的第一个解说者;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中营长的扮演者;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的编导。   
七月的一天,袁牧之找到袁乃晨说:“现在电影院里放的都是苏联原版片,打的字幕太少,观众看不明白,我们要给他配上音做成翻译片,这个任务还交给你干!”袁乃晨说:“行,我干。”   
袁乃晨原是八路军120师的一位话剧演员,是演员也是战士,组织上让他干,他就干,至于怎么干那是他的事。   
他到了哈尔滨找到位于南岗的莫斯科电影院,找到了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的总代理聂斯库伯。西装革履的总经理大约四十多岁,小分头擦倍亮,打量着身着旧军装、光着脚穿双布鞋的青年人,有些不大相信这么一个土包子能够做苏联的翻版片。可是不由他不相信。他问:“你们能翻译得了吗?”袁乃晨肯定的回答:“能!”聂斯库伯说:“你们做了我们看看,如果我们满意,我们就把华语片的翻版片全都交给你们;如果我们不满意,我们就交给印度或者香港做了。”    袁乃晨赶紧说:“我们能翻译得了。”他生怕有一点犹豫,人家没信心了。为了慎重,聂斯库伯要求签一个合同,袁乃晨答应了。     
袁乃晨回到东影在哈尔滨的招待所,趴在桌子上草拟了一个合同稿。然后急忙赶回兴山,向袁厂长做了汇报。     
袁牧之看了合同说:“行,就按这个干吧!”又说:“我们和苏联签合同,他代表苏联,你代表中国,双方是平等的,你要和他平起平坐。”袁乃晨心里有底了,带上合同返回哈尔滨,才想起忘了把合同打印出来,拿一个草稿怎么给人家看?他找了几家誊写社都关门,一问才知道是星期天放假。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开着门的,人家正在打扫卫生,袁乃晨就求他们帮帮忙,打出二份,拿着带有墨香的合同找到聂斯库伯。再见到他的时候,袁乃晨一扫初见时的拘谨。翻译马良福金翻给聂斯库伯后,总经理很高兴决定立即签字。在小会议室里,摆上了茶点,苏方有翻译、女秘书、总经理三人;中方只有袁乃晨一个。人虽少了一点,可他却十分自信,和聂斯库伯代表双方签了字。  
   
袁乃晨  
   
过了一个月,苏联原版片《马特洛索夫》的素材到了,袁牧之让孟广钧翻译剧本,孟广钧看了本子说,第一次做翻版片还是请一个名家翻译吧。于是就找到徐立群。一个月后翻译本交上来,孟广钧说好是好,都是文学语言,没法配音。又请示厂长由孟广钧重新翻译。这个时候的袁乃晨导演已经做了一部短电影片的演员,也编导了一部科教片,知道了什么是镜头,什么是远景近景特写。可是怎么做翻译片还心里没底,只能摸索着干。袁导演领了一块秒表拿着,到放映室里看素材片,选一段台词长的片断,记下时间长短,背下这一段的汉语台词先试着配音;觉得还不行,又找来孟广钧,让他把这一段的俄文台词背下来。然后,袁乃晨手里掐着表,说开始。他说汉语台词,孟广钧说俄文台词,看是不是在规定的时间里说完台词。练了几遍行了。可是袁乃晨觉得对词是对上了,可是又有点像背书。演员在演戏时应该带有感情,说话的速度和音调就有所不同。由于两国语言不同,同是一句台词也会在音阶和词汇上有些差异。 袁乃晨就让孟广东钧适当的调整台词,找那些最能表现演员情绪的词。比如马特洛索夫冲向敌人的碉堡时高喊着:“乌拉!”俄文的意思是万岁!如果按照原文配,一是口型不对,二是也不合中国人的习惯。袁乃晨是上过战场的,战士们冲锋时喊的是:“冲啊!”为什么不可以把“乌拉”译成“冲啊”呢?配起来一试,果然效果很好,口型也对,中国人听了也觉得顺耳。  
至此,袁乃晨对完成翻版片有些底了。下一步是找演员。当时东影有一个小型的剧团,只有五、六个人,声音又不合适。刚好军大文工团的部分演员在拍《回到自己队伍中来》,也是一个短故事片。他就找到他们听声音,仍不合他的意。没有表现出俄罗斯男人的浑厚有力和女人的清脆甜美。他问还有别的人没有?团长说,还有的不是演员了。袁乃晨说听听看看,只要声音好管他是干什么的呢。就让他们来试声音。袁乃晨在其中发现了张玉昆和吴静。前者是放映员,后者是服装员。二位都没上过台,一听说演电影就有些紧张,说也不会演戏呀。袁导安慰说,不会不要紧,我教你们。选定了两个主演,次要演员就好办了。在摄制组外出摄外景时,袁导也跟去了,利用他选定的演员不拍戏的时候教他们练台词。他一句一句的教,让演员对着他的脸练习,好比他就是画面一样。  
这时已经到了1949年春天,长春已经解放,东影由兴山迁回长春原址。生活安定下来了,条件也相对好了一些。袁导组织翻版组开始为影片配音。录音师是来自延安电影团的张家克,找来伪满映的遗留人员高岛小二郎帮助。可是按录音的要求,话筒不能近于一尺半。所以声音的高低强弱就难以控制。袁导说不行,录音必须符合艺术的要求。声音小了,麦克就应该近一些;声音高了,麦克就应该远一些。因为是导演的要求,录音也只好听他的。为了让演员有一个连贯的情绪,他按照影片给演员重新排一遍戏。就这样,袁导录完了台词比较多的一场戏。袁导还是心里没底。他把录完的这一大段拿到电影院去放映,在没人的时候,听听是什么效果;在坐满观众的时候又是什么效果,那时他就坐在观众中间,当这一段放完,他问能不能听清楚。观众说清楚了,就算录完了,倘若说不清楚,他就回去重录。  
这就是翻译片《普通一兵》。影片全部完成,在厂里的小礼堂放一场,座无虚席,鸦雀无声。影片放完之后,掌声大作。袁导松了一口气。光是厂里认可还不够,关键还要看看苏联人怎么看。当天下午,袁导演带着片子到了哈尔滨,在莫斯科电影院的二楼小放映厅放给聂斯库伯看。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结束,灯光复明,总经理紧紧的拉着袁导的手说:“哈拉少!哈拉少!”翻译告诉他说:“你翻译得很好,他祝贺你翻译成功。按照合同上的规定,以后苏联的全部翻版片都交给你们中国制作了!”这时袁乃晨才如释重负,一块石头落了地。第一部翻译片的成功,鼓舞了导演也让东影看到了一个新片种的发展前景。厂里决定由袁乃晨牵头成立翻版片组,有孟广钧、凌元、黎东群。 

以此为基础四处招兵买马。他们先后在北京、吉林、哈尔滨、长春等地招了张玉昆、白景晟、彭勃、车轩、肖南、陈汝斌、吴静、李景超、向隽殊等70多人。加上新调来的翻译胡伯胤、尹广文等,这个翻译片组就很有规模了,一年可以上30--40部戏。当时一些颇有名气的译制片,差不多都是长影翻译的,如:《列宁在十月》、《复活》、《静静的顿河》、《流浪者》、《忠诚》等等。为了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袁导又办了两个班,一个是语音班,训练普通话,矫正他们的地方话;办了一个俄文班,提高他们的俄文水平,增加他们对原片的理解。请他们当中的业务骨干做教员。当时,全国刚刚解放,电影事业刚刚起步,故事片产量低,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南方基本上还是英美影片占领市场,随着东影的翻译片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和增加,南方的影院也开始上映东影的翻译片。一时间,译制片独领风骚,1949年上海陈叙一带人到东影观摩,随后成立了上海电影译制片机构。一次,译制厂在北京举办和观众见面活动,当这些幕后演员走上台,观众凭他们的声音就可以听出他们是哪部影片中的哪个角色。观众为他们献上最热烈的掌声。这个时期的著名配音演员还有孙敖、李真等人。  
从1948年至今,由袁乃晨建立的长影译制片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个翻版片组到译制片有限责任公司,半个世纪来共译制了前苏联、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埃及、日本、南斯拉夫、印度、意大利、英国、墨西哥、蒙古、法国、阿根廷、西班牙、联邦德国、希腊、阿联、玻利维亚、缅甸、挪威、美国、尼伯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菲律宾、泰国、摩洛哥、瑞典、巴西、土耳其、韩国、俄罗斯等近四十个国家的电影七百多部,许多在观众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卓别林的影片《摩登时代》、《舞台生涯》,如《罗马假日》、《永恒的爱情》、〈浪花之恋〉、《两个人的车站》、《魔窟寻谍》、《月夜》、《人证》、《战地浪漫曲》、《寅次郎的故事》等。  
除电影之外还为许多外国电视剧配音,如《无名英雄》、《卞卡》等。这个时期的著名配音演员有刘柏弘、徐丹、金毅、刘雪婷、陆建艺、胡连华、刘大航、王瑞、孙佳禾等人。许多影片获得国家级奖励,向隽殊在1981年因为“多年来对译制片的贡献及其出色的配音艺术”而被首届金鸡奖授予特别奖。  
长影的译制片也为厂里锻炼和培养了导演,有些著名导演就是从译制片开始起步的,如拍过《自有后来人》、《创业》、《十六号病房》等片的于彦夫、拍过《吉鸿昌》、《大地之子》等影片的齐兴家等。  

陈叙一与上海电影译制厂
陈叙一(1918-),电影译制片翻译兼导演,1918年12月生于长沙,祖籍浙江定海,父亲是一位洋行买办,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使他从小就学习英文,能用英语会话,进入中学后,又爱上了文艺,1937年在上海沪江大学读二年级时,曾先后在上海英美烟草公司,怡和洋行,怡和轮船公司等处作小职员,抗日战争爆发后,有幸得到著名戏剧家黄佐临的热心帮助与指导,1943年在借到一本美国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情欲》的话剧本后,便翻译和改写成完全中国化的《田园恨》(由黄佐临导演,孙景璐主演),这是他从事翻译工作的处女作。
不久,陈叙一参加了黄佐临等人创办的进步话剧团体——苦干剧团,担任舞台监督,有时也粉墨登场跑跑龙套。1945年,在黄佐临的悉心指导下,他第一次导演了话剧《埋头苦干》和《一刹那》(丹尼改写),其间还曾为苏联商人在上海经营的私人商业电台写过广播剧。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经地下党介绍,陈叙一从上海到晋察冀解放区,担任张家口人民广播电台顾问。之后,又随人民解放军到达晋冀鲁豫,在华北人民文工团从事创作活动。天津市解放,被派去参加接管电影院的工作,担任天津电影服务社副社长。
1949年夏,上海解放后,陈叙一被指定为上影厂翻译片组组长。从此开始了建设和发展上海电影译制事业的艰苦历程。
旧中国尽管市场上充斥着外国影片,但没有我们自己的电影译制事业。当时上映的外国片不是原版对话,就是打上一些半文不白的字幕,即使偶尔在一些影院也搞上“译意风”,但仍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解放后,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首先通过演员的配音,译制出第一部翻译配音的苏联故事片《普通一兵》。
陈叙一得悉后,就带了三位同伴去东影参观学习。回到上海,陈叙一立即借调了11人,凭着一个旧话筒,一部报废的录音机,一台不带银幕的皮包机(放映时墙上挂白纸),在一间仅有二十平米的小车间里,完成了上海译制的第一部外国影片苏联故事片《团的儿子》。
如何提高剧本的翻译质量,使之符合配音的口语要求;胶片从什么地方分段,演员怎样对口型,等等,他们都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而后不断改进的。陈叙一和十几名译制人员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三年时间内先后完成了三十一部苏联和东欧国家影片的译制。
1957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正式成立,陈叙一先后任副厂长,厂长,一直肩负着译制片创作生产的领导工作。三十多年来,他们译制了三十多个国家的五百多部故事片,还把一部分国产科教片、美术片和个别故事片,配音译成英语、法语版,出口到非洲以及欧美国家去。另外,译制片厂还经常接受兄弟厂新拍摄的影片的配音任务。他们译制的影片,因语音清晰、语言准确、形神兼备受到观众的赞扬。无疑,这与陈叙一在业务上严格要求有着直接的关系。
译制片《团的儿子》:
  
在抓译制片的质量时,陈叙一主要从三个环节入手:首先是把好本子关,他强调翻译要忠于原著,坚持质量第一。他的英文底子好,凡是遇到英文本,他总是严格查对原文,斟字酌句。对其他语种的剧本,常从分析戏剧的内容和角色着手,同翻译一起充分讨论。碰到问题时,亲自查阅字典,逐字逐句的推敲。在口语化的问题上,更是下足了苦功夫,只要碰到不太顺口的句子,他都一一加以修改,力求每个翻译剧本都能做到语言流畅,丝丝入扣。各种语言的翻译本在他的精心修改下,语言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为影片的译制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非常重视配音演员队伍的建设。他认为一部译制片质量高低,主要靠演员来体现。在组建队伍的过程中,他采取先特约试用,然后根据需要有计划的把各种行当——犹如京戏里的生、旦、净、末、丑,逐个配齐,造就了邱岳峰、毕克、尚华、于鼎、李梓、刘广宁、童自荣、曹雷、赵慎之、盖文源、乔榛、丁建华等一大批声音各具特色、深受观众赞赏的优秀配音演员。
在译制过程中,有时碰到要求高,难度大的译制片,还经常邀请上影厂的著名电影演员参加配音,例如舒绣文在《乡村女教师》里配的女教师,孙道临在《白痴》中配的梅什金公爵和在《王子复仇记》里配的王子,张伐在《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里配的列宁,等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叙一在抓配音质量上一丝不苟,配音质量过不了关,影片决不出厂门。1980年正当他去美国访问期间,厂里译制完成了西德影片《古堡幽灵》,他回来审查时,发现有几场戏在风格掌握上与原片有差异,于是立即推倒重来,直到合乎要求,才予通过。第三,在紧张的工作中,他身体力行,逐渐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工作制度。三十多年来,他总是提前一刻钟到厂,准时进棚,不论什么生产任务,他都亲临生产第一线,和职工同甘共苦。在他的带动下,译制片厂逐步形成了一个讲效率,能苦干的好厂风。1960年8月,他们仅用五天,如期译制出有二十大本的日本故事片《松川事件》。这部影片的译制,是周总理亲自下达的任务。如果按一般译制程序,《松川事件》的完成至少需要四十天时间,而这次陈叙一带领全厂职工,奋战一百零八个小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任务。正是从这部影片开始,凡是遇上需要赶时间的译制任务,总是交由上译厂突击完成。
陈叙一不仅仅是个优秀的翻译家,而且也是一名卓有成就的译制片导演。他自1953年翻译了第一个电影剧本《萧邦的青年时代》后,接着又翻译了《匹克威克外传》,《偷自行车的人》,《王子复仇记》,《孤星血泪》,《雾都孤儿》,《简·爱》等数十部外国电影剧本。他导演的影片有《绑架》,《华沙一条街》,《王子复仇记》,《白痴》,《白夜》,《可尊敬的妓女》等四五十部。他不论从事翻译,导演的英国故事片《王子复仇记》,为了尽力保持莎士比亚原著独特的语言特色,并忠实于影片演员和导演的艺术风格,在着手翻译前他就找来了国内有关《王子复仇记》的各种版本,包括这部影片的拍摄资料,以及影评,剧评和演员的生平介绍,艺术创作手记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做了大量的笔记。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然后对配音演员进行介绍和启发,并提出自己的要求,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这部名片的译制工作。
陈叙一在译制片的艺术实践中,还有所创造的摸索出采用短片段的配音方法。过去译制片的配音,为了保持配音演员情绪上的连贯性,每一次配音片段都很长。他感到这样配音,会增加演员的情绪负担,有时稍有不慎,往往就得整段重来,既费时间又影响质量。现在他采取录制前先要求演员作好充分准备,录制时只要演员对一下口型就可以了,这样做,不仅没有影响感情的连贯,而且把录音时间大大缩短了。经过大家的努力和不断改进,现在录制一部影片,只要四到五天就够了。  
近年来,陈叙一翻译,导演的影片少了,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培养翻译,导演和演员的接班人上。他尽量把一些中青年推到生产第一线,并在实践中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将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保证译制片事业后继有人。
在祖国的艺术百花园里,译制片是一朵深受群众喜爱的奇葩。陈叙一作为上海译制片的创始人,优秀的编导和企业管理家,对于译制片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邱岳峰
邱岳峰(1922—1980),著名配音演员,1922年5月10日出生于呼伦贝尔,祖籍福建省福州市,母亲是一位白俄女子。
邱岳峰早年离家外出求学,就读于福建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北京外国语专科学校,1942年参加大亚话剧团,1944年参加天旅剧团,同年8月接受别人投资,组织天津国艺旅行剧团,自任团长,1945年赴太原参加兴亚剧团,编导话剧《蒙面盔》,导演话剧《夜半歌声》,演出话剧《雷雨》,1947年到天津参加燕旅剧团,任导演、演员,1949年到上海,参加上海剧艺社,1950年后进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组(1957年组建为上海电影译制厂),开始电影配音演员生涯,30年间参加了几百部外国影片的译制工作,其中在近200部影片中为重要角色配音,还曾为几十部国产美术片和故事片配音,经典配音有《简·爱》中的罗切斯特先生,《王子复仇记》中的老大臣波洛纽斯,《追捕》中的唐塔大夫,《佐罗》中的威尔塔上校,《警察与小偷》中的小偷,卓别林的《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中的凡尔杜,《巴黎圣母院》中的克罗德神父,《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雷兹上校,《白夜》中的幻想者,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的齐天大圣等,1980年3月30日与妻子吵了一架后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身亡。
请欣赏译制片《简·爱》:
简·爱——配音:李梓
罗切斯特——配音:邱岳峰
菲尔法克斯太太——配音:苏秀
少女简——配音:刘广宁
英格拉姆小姐——配音:赵慎之
阿黛尔——配音:于芳
布洛克赫斯特——配音:富润生
史凯契尔德小姐——配音:潘我源
坦波儿小姐——配音:张玉萍
车夫约翰——配音:于鼎
教堂牧师——配音:胡庆汉
梅森——配音:伍经纬
圣约翰——配音:尚华
英格拉姆的父母——配音:于鼎、张同凝

邱岳峰  

   
李梓
李梓(1930-),著名配音演员,1930年12月23日出生于石家庄,祖籍河北栾城,中学时代在北平求学,1948年赴山东解放区,入华东大学,曾任华东大学文工团团员,1952年肄业于山东大学艺术系,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1954年任译制片配音演员、演员组组长,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曾为《音乐之声》、《白夜》、《阴谋与爱情》、《可尊敬的妓女》、《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红与黑》、《红菱艳》、《红色宣传员》、《简·爱》、《巴黎圣母院》、《望乡》、《叶塞尼娅》、《英俊少年》、《啊,野麦岭》等三百余部译制片配音,还曾为《居里夫人》、《安娜·卡列尼娜》等外国电视连续剧配音。
请欣赏译制片《巴黎圣母院》:
埃斯美拉达——配音:李梓
卡西莫多——配音:时汉威
神父富洛娄——配音:邱岳峰
卫队长菲比思——配音:胡庆汉
诗人甘果瓦——配音:伍经纬
乞丐王克鲁班——配音:尚华
卫队长未婚妻——配音:苏秀
神父弟弟——配音:严崇德
国王路易十一——配音:富润生
检察官——配音:于鼎
旅店小矮子——配音:杨成纯
其他:刘广宁、潘我源等

李梓  

尚华
尚华(1922-2005),原名尚乃忠,著名配音演员,1922年5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黄县一户普通商人家庭,童年在哈尔滨度过,16岁中途辍学,进了哈尔滨的一家五金店当学徒,19岁随家迁居,背着家庭考入上海现代电影话剧演员专校,毕业后开始了自己的话剧表演生涯,改用艺名“尚华”,从1942年到解放初期,辗转于京津沪各剧社之间,参加了《雷雨》、《原野》、《林则徐》等 诸多著名剧目的演出,很快便成了剧社的主要演员,1950年8月经邱岳峰的介绍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正式开始了配音生涯,经典配音作品有《虎口脱险》中的音乐指挥家斯坦尼斯拉斯,《悲惨世界》中的警长沙威,美术片《阿凡提》中的阿凡提,《爱德华大夫》中的心理学教授,《冷酷的心》中的胡安,《追捕》中的长冈等,
退休后由于居所拆迁搬到离上译厂很远的地方居住,2005年4月22日凌晨不幸逝世,享年83岁。
请欣赏译制片《冷酷的心》:
胡安——配音:尚华
莫尼卡——配音:刘广宁
阿依曼——配音:李梓
雷纳托——配音:伍经纬
其他:邱岳峰、胡庆汉、富润生、严崇德、戴学庐、于鼎  

尚华  

   
刘广宁
刘广宁(1939-),著名配音演员,1939年生于香港,4岁时因战乱随全家移居上海,1959年上海第四女子中学高中毕业后,听说上海译制厂招收配音演员,便写了一封投考信,经过反复试音最后幸运的进入译制厂,是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曾为三百多部影片配音,还曾为《天云山传奇》、《沙鸥》、《胭脂》、《夜上海》等国产片、电视剧配音,以及广播剧的演播,经典配音作品有《叶塞尼娅》中的路易莎,《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杰基,《苔丝》中的苔丝,《魂断蓝桥》中的玛塔,《黑郁金香》中的卡洛琳娜·普朗丹,《悲惨世界》中的芳汀,《铁面人》中的宫女路易斯等,1991年提前退休后同丈夫去香港定居,并在香港担任兼职语言教师的工作。
请欣赏译制片《苔丝》:
苔丝?德伯菲尔德 -- 刘广宁
安吉尔?克莱尔 -- 童自荣  
阿历克?德伯维尔 -- 乔榛  
德伯菲尔德先生 -- 毕克
苔丝的妈妈 -- 苏秀
养鸡女工 -- 李梓

刘广宁  

   
毕克  
毕克(1931-2001),原名毕德泉,又名德全,著名配音演员,译制片导演,1931年7月21日出生于山东济南,1948年蚌埠崇正中学肄业,1950年 后在上海金鸡旅行剧团 、广西宜山地委文工团话剧队任演员,1952年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即今上海电影译制厂),开始从事电影译制配音工作,先是配各种配角,仔细揣摩每一句台词,一丝不苟,如《孤星血泪》中的铁匠,虽然戏很少,却给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大量阅读名著,理论书籍和广泛向其他演员学习,这一阶段为后来的配音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9年为了给即将召开的第三届文代会献礼,上海电影译制厂翻译制作了民主德国影片《阴谋与爱情》,毕克配男主角斐迪南,让人感到声音明亮,富有魅力,感情细腻,配音切合影片人物感情。因此,他在六七十年代为很多爱情片男主角配音如《琼宫情史》中的西班牙使节,《鸳梦重温》中的失忆者史密斯上校,《白痴》中的那个为了钱竟心甘情愿接受将军的情妇做自己新娘的年轻的将军秘书。这一阶段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在《音乐之声》中的配音冯屈普上校,对唱和台词之间的衔接处理的极为精当,影片公映之后风行全国,至今仍被视为译制片经典之一。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毕克开始新的探索,以突破配音类型化为目标,从配感情细腻的爱情片男主角转变为配正直、坚毅、智慧的角色,如灾难片《卡桑德拉大桥》中镇静勇敢的张伯伦医生,《远山的呼唤》中的田岛耕作,这一时期还完成了对两个电影角色的经典配音:《尼罗河里的惨案》中比利时大侦探波洛和《追捕》中的检察官杜丘冬人。
《尼罗河上的惨案》集中了当时所有的上译配音精英,被成为“译制片的盛宴”。毕克把波洛的慵懒、自负、智慧的性格气质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长达近三十分钟的近乎波洛独白的案情分析更是被毕克处理的扣人心弦,他历数在座的每个人都有作案动机和作案时间,但他们都不是凶手,直到最后,他详尽地叙述了真正凶手的作案过程,终于使凶手无处逃遁,在严密推理中又透出一点幽默与调侃。在《追捕》中将高仓健冷峻、刚毅的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尤其是在天台上与邱岳峰配的堂塔医生的对决更是被人称道。毕克也曾为反面人物配过音,如《金环蚀》中的神谷,《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中的伊藤博文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致于朝鲜电影代表团来上译厂访问时曾惊呼:“怎么你们选的演员跟我们的演员声音那么像,简直就像我们那些朝鲜演员自己在讲中国话。”  
另外,毕克还参与了很多动画片的配音,如《哪吒》中的李靖,《天书奇谭》中的袁公,《国王与小鸟》中的很有哲学意味的鸟等,特别是12集系列木偶彩色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他采用一种表面谦卑恭顺而暗藏调侃和讽刺的声音充分表现了阿凡提对地主高利贷者的戏弄。他与另一位配音大师邱岳峰所配的阿凡提与巴依老爷的对手戏更是精彩,“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等台词脍炙人口。除了为角色配音,毕克还擅长旁白,如他在《少林寺》、《斯巴达克斯》里均担任旁白,特别是他为《悲惨世界》配的旁白,不仅推进着情节的发展,更完美的再现了原作浓厚而沉重的历史感。
从80年代初开始,毕克也逐渐涉足译制导演工作,在不影响自己配音工作的同时,和著名配音员、译制导演苏秀合作翻译制作了《远山的呼唤》和《姿三四郎》等电影和电视剧,其中《远山的呼唤》获得文化部1981年优秀外国译制片奖,《姿三四郎》轰动一时。他尽心帮助和辅导青年演员,善于启发演员,爱护演员的情绪,同时又十分的严谨,一丝不苟。著名配音员曹雷曾经回忆在配一个默默抽泣的背影的哭声时,因为不用对口型,她酝酿好感情转过身去大哭,哭到一半被毕克叫停,因为她哭的节奏和屏幕上演员肩膀的抖动频率不一致。
80年代末毕克患上了喉部疾病,这使得他不得不彻底离开了配音这个职业。他最后的作品是为电视剧《围城》配的旁白。高仓健曾希望他为自己的新片《铁道员》配音,毕克也曾试图接受,但严重的疾病让他不得不放弃。疾病恶化后,他已经说不出话,就给年轻演员做口型,做翻译,通过在纸上写字做指导,2001年3月毕克因肺功能衰竭在上海病逝,一生为近五百部译制片及多部国产美术片、科教片配音。
请欣赏译制片《尼罗河上的惨案》:
赫克尔·波洛——配音:毕克
路易斯·波格特——配音:丁建华
林内特·瑞奇韦/道尔太太——配音:李梓
玛丽·凡·斯凯勒——配音:赵慎之
杰奎琳·德·贝勒福特——配音:刘广宁
詹姆斯·福格森——配音:童自荣
罗莎莉·奥特伯恩——配音:程晓桦
安德鲁·潘宁顿——配音:胡庆汉
莎乐美·奥特伯恩——配音:苏秀
赛蒙·道尔——配音:乔榛
乔尼·雷斯上校——配音:邱岳峰
鲍尔斯小姐——配音:潘我源
路德维格·贝斯纳大夫——配音:于鼎
卡纳克号游船管事——配音:翁振新
其他:尚华、严崇德、杨成纯

毕克

苏秀
苏秀(1926-),著名配音演员,译制片导演,祖籍河北,1926年出生于长春,1931年迁居哈尔滨,中学毕业后,曾两次去北京、天津读大学,1950年起先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和译制导演,1984年退休后在上海电视台和上海电影资料馆任译制导演,配音代表作品有《孤星血泪》、《第四十一》、《化身博士》、《尼罗河上的惨案》、《为戴茜小姐开车》等,译制导演代表作品有《阴谋与爱情》、《中锋在黎明前死去》、《远山的呼唤》、《我两岁》、《天鹅湖》、《虎口脱险》等。
请欣赏译制片《孤星血泪》:
童年匹普--丁建华
成年匹普--童自荣
埃丝黛拉--刘广宁
贾格斯--邱岳峰
乔·加吉瑞--毕克
亚伯·马格维奇--富润生
庞布丘克大叔--胡庆汉
哈维沙姆小姐--苏秀
姐姐加吉瑞太太--潘我源
比蒂--李梓
赫伯特·波克特--尚华
本特利·德鲁莫尔--严崇德

苏秀  

   
富润生
富润生(1925-2008),著名配音演员,满族,1925年出生于河北大兴,早年学习京剧,1943年因倒嗓而转入影剧界,先后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中华影片公司、徐州淮艺剧团、青岛中华剧社、上海原子广播剧团、上海影星剧团、上海大众剧团任演员,曾扮演过《家》中的觉新、高老太爷、《雷雨》中的周朴园、《日出》中的方达生、胡四,《林冲》中的林冲等,并在《甜姐儿》、《梁上君子》、《阳关三叠》、《金丝雀》、《岳飞》、《丁赞亭》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1958年在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两部艺术性纪录片《巨浪》和《典型报告》中分别饰演了吕文泉和王老爹,后调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做配音演员,曾先后为200余部外国影片及电视片配音,代表配音作品有《伟大的公民》中的杜鲍克,《基度山伯爵》中的法老,《巴黎圣母院》中的路易国王,《蛇》中的美国情报局长,《孤星血泪》中的马格威奇,《吟公主》中的千利休,《金环蚀》中的石原参吉,《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的国王,《车队》中的莱尔警长,卡桑德拉大桥》中的麦肯奇上校,《萨拉丁》中的萨拉丁,《居里夫人》中的居里,《老古玩店》中的外公等,此外还导演了《忏悔》、《十块美金》、《春风野火》、《崇高的职责》、《陈三五娘》、《炼印》、《特殊巡官》等多部外国译制片、地方戏剧片、广播连续剧等,2008年5月14日在上海去世,享年83岁。
请欣赏译制片《凡尔杜先生》:
亨利·凡尔杜——配音:邱岳峰
莫娜·凡尔杜——配音:李梓
玛丽·格罗斯纳——配音:苏秀
安娜贝拉· 博纳尔——配音:潘我源
莉迪亚·弗劳瑞——配音:赵慎之
拉塞妮——配音:刘广宁
警察局长——配音:毕克
警察局侦探莫罗——配音:富润生
莫娜的药剂师莫里斯·伯泰洛——配音:于鼎
地产经纪人纽德尔——配音:孙渝烽
其他:杨成纯、尚华、赵慎之

  
富润生  

   
曹雷  
曹雷(1940-),著名配音演员,译制片导演,著名作家曹聚仁之女,1940年出生于浙江浦江,196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并留校任教,1965年调入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任演员,先后在《金沙江畔》、《年青的一代》等影片中扮演主要角色,1982年起任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兼译制导演,先后为《非凡的艾玛》、《爱德华大夫》、《国家利益 》、《总统轶事》、《最后一班地铁》、《蒲田进行曲》、《姊妹坡》等影片的女主角配音,并担任《斯巴达克斯》 、《战争与和平》、《靡菲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柏林之恋 》等影片的译制导演,还曾为《鹰冠庄园》、《画家的女儿》等外国电视连续剧的女主角配音。  

曹雷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  ,杨晓  

杨成纯  
杨成纯(?-),著名配音演员,译制片导演,曾担任过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厂长,代表配音作品有《追捕》中的矢村,《野鹅敢死队》中的“军师”,《海狼》,《逃往雅典娜》中大卫·尼文扮演的角色以及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中的卡西诺等等,将《追捕》中的矢村警长和《黑郁金香》中的拉穆什警官两个反差极大的警察形象用声音塑造得栩栩如生,可见其功力之高,尤其善于为反面角色配音人称上译厂配坏蛋的专业户,80年代末举家前往美国定居,现在在美国一家华人电台工作。  

译制片《追捕》:
杜丘——配音:毕克
矢村警长——配音:杨成纯
远波真由美——配音:丁建华
远波善纪——配音:富润生
堂塔正康——配音:邱岳峰
长冈了介——配音:尚华
旁白——程晓桦

杨成纯  

乔榛

乔榛(1942-),著名配音演员,译制片导演,1942年11月17日出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同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75年任上海电影译制厂演员、导演,1984至1986年任该厂厂长,曾担任《魂断蓝桥》、《叶塞尼娅》、《美人计》、《生死恋》、《红衣主教》、《寅次郎的故事》、《安娜?卡列尼娜》等二百余部

https://tv.sohu.com/v/dXMvMjYzMTYwNzUzLzgzNDY0NzE4LnNodG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