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

图文来源: 互联网

发表于: 2014/08/19

1355 views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16/05/2630460_69724065.shtml

心理学效应是人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通过解读心理学效应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剖析自己平时不易察觉的非理性行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读懂他人,透视社会。

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 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 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已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海恩法则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当然,这种联系不仅仅表现在飞行领域,在其他领域也同样发生着潜在的作用。海恩法则告诉我们,事故案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其实是各种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任何重大事故都是有端倪可查的,其发生都是经过萌芽、发展到发生这样一个过程。如果每次事故的隐患或苗头都能受到重视,那么每一次事故都可以避免。

蔡氏效应

根据心理学家之间流传的说法,这一效应的发现始于20世纪叫年代中期柏林大学附近的一顿午餐。柏林大学一群人去餐厅吃饭,都对同一个服务员下单。这个服务员没有用纸笔记录,只是不断点头。最后,他给每个人端来的东西都没错。他超强的记忆力让这一群人大为惊叹。

大家吃完饭后,离开了餐厅。其中有个人发现自己把东西落在了餐厅,于是回去取。他找到那个服务员,希望服务员超强的记忆力能够帮到他。但是,服务员什么都记不起来。他不知道这个客人是谁,更不用说记得这个客人坐在哪儿。丢东西的人问服务员为何这么快就忘掉了一切,服务员解释说他只把每个单子一直记到上菜之时。

心理学界受此启发,接下来几十年的很多研究,证实了著名的蔡氏效应: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对大多数人来说,蔡氏效应是推动我们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要么因为拖拉永远也完不成一件事,要么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这两种人都需要调整他们的完成驱动力。

一个人做事半途而废,也许只是因为害怕失败。他永远不去把一件作品完成,以避免受到批评;同样,只愿永远当学生而不想毕业的人,也许是因为这样就可不必到社会上去工作;也可能由于他在潜意识中就不相信自己会成功,于是害怕成功,因此也就下意识地逃避成功。

泰克医生为有这样心理的人提出一个解决的方法,他说:“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时间限度是10分钟,而工作要一小时才能做完,那么,你的脑筋一开始散漫你就要停止工作,然后用三分钟的时间活动筋骨,例如跳几下,去倒一杯水,或是做些静力锻炼的肌肉运动;活动过后,再把另一个10分钟花在工作上。”

一个从不把工作做完的人,至少能够扩展自己的生活,而且可能生活得丰富多采,但是一个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驱动力过强,可能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紧张、太狭窄。

非做完不可的人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很可能冒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上的危险。兴趣一旦变成狂热,就可能是一个警告信号,表示过分强烈的完成驱动力正在渐渐主宰你的消遣活动。对于某些事,不应该害怕半途而废。

怎样才能把过分强烈的完成驱动力这匹脱缰之马抑制住呢?

第一、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那么我们就勇敢地放弃。
第二、编制一个时间表,把必须做的事以及要费的时间都写下来,把期限定在要求办妥的时间以前。
第三、一点一滴地强化意志力,我们可以先从一件小事来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几只碟子不洗,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是的,要不要继续看下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422/17/136623_3228153.shtml

1 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2 阿伦森效应

3 暗示效应

4 安泰效应 

5 暗示效应 

6 安慰剂效应 

7 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8 巴霖效应

9 半途效应

10 贝尔效应

11 贝尔纳效应

12 贝勃规律

13 比马龙效应

14 彼得原理

15 边际效应

16 边际效益递减效应

17 波纹效应

18 布里丹毛驴效应

19 不值得定律

20 财富效应 

21 蔡格尼克效应

22 长尾效应

23 超限效应

24 拆屋效应

26 成败效应

27 重叠效应

28 刺猬法则

29 从众效应

30 淬火效应

31 达维多定律

32 搭便车效应

33 答布效应

34 德西效应 

35 得寸进尺效应

36 等待效应

37 第一印象效应

38 定势效应

39 定型效应

40 多看效应

41 多米诺骨牌效应

42 范畴效应

43 凡勃伦效应

44 非零和效应

45 飞去来器效应

46 改宗效应

47 共生效应 

48 古烈治效应

49 关系场效应

50 光环效应

51 过度理由效应 52哈奇森效应

53 海潮效应

54 海格力斯效应 

55 赫洛克效应

56 黑暗效应

57 华盛顿合作规律 

58 蝴蝶效应

59 环境效应

60 霍布森选择效应

61 霍桑效应

62 棘轮效应 

63 缄默效应 

64 奖惩效应

65 结伴效应

66 进门坎效应

67 禁果效应

68 近因效应

69 金鱼缸法则

70 竞争优势效应

71 酒污水效应

72 角色效应

73 刻板效应

74 空白效应

75 库里肖夫效应

76 冷热水效应 

77 连带效应

78 链状效应

79 临近效应

80 零和游戏原理

81 留面子效应

82 流言的心理效应

83 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84 罗森塔尔的负效应(反期望)

85 蚂蚁效应

86 马太效应

87 毛毛虫效应

88 美女效应

89 门槛效应

90 免疫效应

91 名片效应

92 名人效应

93 莫扎特效应

94 墨菲定律

95 摩西奶奶效应

96 木桶法则

97 南风效应

98 鲶鱼效应

99 鸟笼效应

100 牛鞭效应

101 拍球效应

102 旁观者效应

103 泡菜效应

104 培哥效应

105 配套效应

106 皮格马利翁效应

107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指对方第一次做了不好的事情没有被阻止,那他就会多次作出相同的行为。
比如说,无论男女,只要对你家暴一次,那他以后就会犯无数次,有1就会有2,就会有n次,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108 瀑布心理效应

109 齐加尼克效应

110 期望效应

111 青蛙效应

112 情绪效应

113 权威效应

114 热手效应

115 热炉法则

116 人耳的遮蔽效应

117 人际吸引律

118 人际近邻律

119 人际相似率

120 人际互补律

121 人际相悦律

122 人际互动效应

123 软化效应 

124 锐化效应

125 社会惰化效应

126 狮羊效应

127 食盐效应

128 视网膜效应

129 从众效应

130 手表效应

131 首因效应

132 睡眠效应

133 顺序效应

134 Stroop效应

135 苏东坡效应

136 态度效应

137 替代效应

138 停滞效应

139 通感效应

140 投射效应

141 同体效应

142 洼地效应

143 瓦拉赫效应

144 翁格玛丽效应

145 武器效应

146 系列位置效应

147 心理定势

148 心理摆效应

149 猩猩实验

150 迟延满足效应

151 羊群效应 

152 易感效应

153 异性效应

154 优势效应

155 邮票效应

156 月曜效应

157 乐队花车效应

158 约翰逊效应

159 酝酿效应

160 晕轮效应

161 增减效应

162 植物心理学和巴克斯特效应

163 自己人效应

164 紫格尼克效应

165 自我参照效应

166 自我选择效应

蔡戈尼效应,用一组实验来说明。
有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200个人分成ab两组,分别品尝一块口味相同的蛋糕。不同的是,a组蛋糕是无限量供应,b组蛋糕只能吃一小块。
最后发现,a组对于蛋糕的口味和外观印象,明显低于b组。这说明,人们只要满足了期待,就会把充分体验的事物扔在脑后。
而b组并没有被满足期待,因此便会一遍遍回忆蛋糕的口味。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蔡戈尼效应。

什么是八秒法则?
男女初见,如果对视时间不超过一秒,说明彼此对对方没产生好感,目光对撞两秒,说明彼此对对方有心动感觉。
停留5秒以上,那彼此对对方已经有了爱意。如果停留时长大于八秒,那么恭喜,你们已经对对方一见钟情,非他不可了。
因为心理学研究,如果一个人有欣赏的人时,在看对方的过程中就会降低时间观念,心里也会小鹿乱撞,甚至出现脸红的表现,多巴胺更是极速分泌。
正因为如此,有的人看到喜欢的人,就会有一种兴奋的感觉。
如果你看到一个异性有这种感觉,目光黏在对方身上舍不得移开,对方回看你,你还忍不住脸红,那你一定要主动,努力抓住对方。否则,当这种感觉消失后,你们对彼此的感情,也会随之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