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心理学效应 少走弯路

图文来源: 互联网

发表于: 2013/05/06

854 views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1、飞轮效应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
  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飞轮开始转动时需要的能量,其实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积累。这是在为了形成属于自己的体系而做准备。一旦体系能够彼此支撑,那么它的运作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2、蘑菇效应

  3、鸟笼效应

  1907年,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
  两位学者围绕着一个有趣的赌约争论起来。詹姆斯说:“我有个办法,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
  卡尔森不信:“不可能,我压根没想过要养鸟。”
  于是,詹姆斯为卡尔森送上一只精致漂亮的鸟笼。从那天开始,到卡尔森家里的访客总会在看到空的鸟笼之后,关切地问他,“你养的鸟去哪里了?”
  卡尔森一次次的解释只能换来客人更加困惑的眼光。久而久之,卡尔森不胜其烦,无奈只好买了一只鸟。
  他被詹姆斯的“鸟笼”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识消失,陷入了被别人操控的结果。
  因为别人送了一只鸟笼,所以养了一只鸟。这就是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于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敞开的书比合上的书更容易让人想读。
  这样一来,人们看到打开的书页便想拿起来翻翻,就更容易养成读书的习惯。

  4、野马结局

  管理情绪就是管理人生的开始。
  学会管理情绪的人,已经领先了那些容易情绪失控的人一大步。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就像在豹子耳边不停烦扰的蚊子,它们能吸饱血之后黯然离开,而不少野马却因为它被生生折磨死。
  动物学家说,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远不足致死。而这些野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它们的剧烈情绪反应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吸血蝙蝠只是一种外界的挑战。
  因为一件小事而暴跳如雷,大动肝火,这样的人往往难成大事,也难有大成就。
  他们常常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造成了像这群野马一样伤害自己的结局。

  5、凡勃伦效应

  虽然生活中,一般越贵的东西,购买的人越少,但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曾经提出: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进步,人们更愿意花更贵的价格,购买更加好的服务和享受。

  这一理论在职场中也能体现。如果想要得到“好价钱”,就要思考如何把自己变得更加“值得”,放在更合适的地方待价而沽。

  而自己的“身价”,有时候却并不是外界的物质赋予的。提升自己真正的身份感,靠的是内修。

  在工作生活中,提升修养才是拥有好口碑的根本,才能让自己的存在价值得到提升,从而变得“抢手”。

  6、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了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使出浑身解数,狂风呼啸,试图吹掉行人的衣服。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便把大衣裹得更紧了。
  而南风徐徐吹动,使天气温暖起来,行人因为觉得暖和,相继脱掉大衣。
  这场比赛,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有名的“南风效应”,也说明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一旦方法错误,那么不但不会有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我们都很清楚“见人下菜”的社交法则。其实,不仅是在人际关系间,在工作上也是如此。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聪明的人需要拥有一定的“弹性”,温柔灵活比极端刻板更有效果。
  允许别人比自己优秀,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法则。

  因为花太多精力在这些看似狂风与暗涌的斗争上,势必导致工作不精和事业发展缓慢。
  但是,如果学会灵活地和自己的竞争对手相处,各取所长,互相合作,相处的方法一旦转变,正面的效果就会有所体现。

  7、毛毛虫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做过一个实验:将毛毛虫首尾相接,围成一圈放在花盆边缘,在不远的地方撒一些松叶作为它们的食物。
  然而,毛毛虫夜以继日地不停绕着盆转圈,没有因为饥饿转向食物,最终精疲力竭,相继死亡。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说,“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

首因效应

破窗效应

三明治效应

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e98b1c0102xe3s.html